本文由公庫合作夥伴《街報》提供
文/鄧婉晴
縱觀全球,工作貧窮、舉債率與破產率年輕化的問題,已不再僅限於個別區域或國家,而是整體趨勢。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崇新自由主義發展經濟而造成的結果。
以臺灣為例,政府在擬定工資政策上長期打壓、放任企業甚至帶頭主張派遣雇傭形態、以外勞替代本地勞工來降低成本等,都是直接導致工資長期無法上漲、青貧族持續擴張的主要因素。
青年追求合理報酬,有錯嗎?
究竟貧窮如何定義?孫友聯認為,貧窮化不是以國際標準的貧窮線來衡量,而是普及化的問題,包括你有沒有消費能力。臺灣青貧化的問題比起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來得嚴重。大專畢業生的起薪不升反降,基本工資近年雖微有調整,但細算下一天只調漲不到7元台幣。「臺灣企業經常將年輕人吸納到所謂創業,例如賣茶飲。像是加盟的關係,其實也是一種剝削。若將每天獲得的報酬除以工作時數,會比基本工資更低」。
對此,社會對企業低薪化非但沒有任何指責,反而把矛頭指向青年,特別是那些選擇從事個體戶工作、文創等相對『自由』的人。然實際上,非典型工作形態(包括工時不定、定期合約、仲介派遣等)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來自結構上的疏漏與缺陷,而非個人選擇。許多人卻是因找不到穩定的就業機會,或無法在典型雇傭形態裡得到合理報酬與快樂,才無可奈何當自由身。「我們對於青年的追求和理想,經常是指責多於鼓勵。我們說年輕人是草莓族、水蜜桃等。但是年輕人追求合理的勞動報酬,難道有錯嗎?」
面對剝削,年輕世代的勞動意識普遍不比身為消費者的意識來的強,鮮少主動爭取勞動權益。孫友聯認為這與教育有關,「學校不會教我們說我們是勞動者,應該團結起來捍衛權益」。
外勞本勞應同工同酬
教育缺少的除了勞工意識,還有社會對外勞與本勞應同工同酬的集體認同。孫友聯直問,企業一般基於補充性原則(意指沒有本地人要做)才雇傭外勞,但是為何同一份工作,聘請本地人需要900令吉,請外勞的時候只付700令吉?
「臺灣在2002年通過了《性別平等法》,以圖消滅就業與性別歧視。我們無法認同因性別的差異而有差別待遇,但卻為何可以接受勞工待遇因國籍而異?可見社會文明與普世價值並沒有成為臺灣人民共同的信仰」。
「國家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追求低工資作為國家競爭的立基,因為臺灣乃至馬來西亞,不可能拼得過世界其他各國的低薪員工。唯有提高工資才能刺激消費,這比馬英九發消費券更有意義。此外,政府在福利政策上也應讓人們不需要用太多的現金去購買服務,包括抑制房價」。
為此,孫友聯已在工運組織耕耘16年,冀望能繼續為勞工爭取權益,讓社會更平等。
註:孫友聯,馬來西亞人,1994年自台大社工系畢業後,便常駐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簡稱勞陣),長期投入社會運動,為勞工議題發聲。現任勞陣秘書長、《勞動者》雜誌總編輯。面對勞工剝削,堅信反抗是一種本能,“只要不斷喊下去,社會就會改變”!
更多《街報》報導 http://issuu.com/gentamedia
其他出版資訊,歡迎流覽眾意媒體面子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entamedia
或眾意媒體網站 http://www.gent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