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媒體

黑金籠罩的香港傳媒

文/ 管中祥 公庫庫長

香港佔中運動雖然延續了一段時間,但一直到最近台灣媒體才大幅關注,雖然如此,許多習慣閱讀另類/獨立媒體的朋友,可能早就在網路上了知道佔中行動的點滴歷程。

「香港獨立媒體」恐怕是關注最深的網路媒體,他們不但長期關心香港的政治與社會運動,這半年多來,也詳細紀錄佔中運動中各個大小戰役的詳細始末。這幾天,更是不少主流媒體的「消息來源」,包括台灣的蘋果日報以及TVBS也引述了「香港獨立媒體」的報導或畫面。

「香港獨立媒體」在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後成立,目前只有三位專職人員,但有十多名公民記者參與報導新聞,在反WTO、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瑪頭、反高鐵運動、反國教運動中都扮演著媒體行動者角色。雖然立場鮮明,支持社運,卻也是公眾自由投稿的開放平台,這幾年在香港社運圈及公共事務的討論上,越來越具影響力。過去一個禮拜,「香港獨立媒體」臉書專頁的粉絲人數增加了十三萬五千名,並且還在持續增加中,目前三十二萬名粉絲中,有將近18%的粉絲來自台灣,超過20%是馬來西亞的網友,他的影響力已擴及香港以外地區。

不只是「香港獨立媒體」,「輔仁媒體」、「852郵報」、「熱血時報」、「社會紀錄協會」、「D100等」等香港網上媒體也大幅報導佔中運動,甚至香港大學、浸會大學、恆生管理學院、中文大學等傳播科系的實習媒體,也卯足全力,為民眾帶來佔中的第一手消息。

類似的情形不只發生在香港,今年三月,台灣「佔領立院」運動中,本地的另類或獨立媒體,也成了許多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粉絲人數也倍數成長。

這樣的現象並不讓人意外,除了因為網路技術發達、社群媒體當道,社會運動日益受到關注,更重要的是,當主流媒體日漸敗壞與失能,汲於眼前的政治與商業利益,與社會現實及人民需求漸行漸遠,也讓原本位處邊緣的另類媒體,在某些議題及歷史時刻有機會邁向「主流」。

香港狀的況格外明顯,特別是梁振英上台後,香港政治與媒體的「敗壞」速度極快,讓以公共議題為主的網路媒體有了極速成長的空間。

事實上,九七以來,政商勢力不斷蠶食鯨吞香港傳媒,原本引以為傲的專業與獨立精神逐漸遭到侵蝕,雖未消失殆盡,卻已搖搖欲墜。

香港新聞自由度日漸下降,國際排行節節敗退。根據香港大學2014年所作的新聞自由滿意度調查發現,香港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滿意度只有十五個百分點,和半年前較,跌落十個百分點,已是九七以來的最低紀錄。這樣的結果不僅影響民眾對香港傳媒的信任,也反應新聞控制的日益嚴重。香港新聞記者協會在同年所作調查就指出,若以十分為度,新聞工作者認為傳媒自我審查的程度高達六點九分,他們也認為,傳媒老闆或管理階層向員工施壓而影響內部新聞自由的情況達六點五分。

從回歸初期,直到今日,北京政府不斷向傳媒經營者招手,不少媒體老闆、高級幹部,早已北上高坐中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寶座,根本不想與人民站在一起,也不願作個永遠的反對黨。越來越多的媒體老闆從傳統報人、文人轉換成親北京的巨賈大亨,即使較具批判性傳統的「明報」、「信報」、「南華早報」也不例外。

沒什麼人看的「亞視」早就被「河蟹」,原本深受大眾喜愛的無線電視TVB也成了CCTVB。香港政府經常利用「換照」、「發牌」清除會罵政府的名嘴,要讓他們「封咪」也封口。新的電視執照只發給會聽話的兩家電視台,反而較有創意,卻未必具有政治殺傷力的「香港電視」被判出局。

這幾年,經常發生報紙專欄作家無故被停筆,甚至文章被移花接木、改頭換面的事件陸續傳出,兩年來,幾位較敢言的媒體高層紛紛遭到不名人士襲擊,黑色恐怖已籠罩香港傳媒的天空。

中國和香港的關係越近密切,親北京的商業資本對香港媒體的干預也就日漸提升。1984年,香港的上市公司當中,只有百分之四是中國資金,1997年,已經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四,而到了2013年,香港上市公司的中資企業已經高達百分之五十六,即使北京政府不直接干預,這些大型資本也足以左右,甚至決定香港主流傳媒的言論與生死。今年九月正式退出「信報」經營的知名報人林行止就曾在專欄中提到,曾受到傳統「左派」機構及親北京的公司杯葛,不在在信報刊登廣告。

不僅如此,跨國銀行或本地資本也看準風向,從相對獨立或自由派的報刊撤出廣告。例如,這兩年,匯豐銀行、恆生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及香港幾家地產大享的廣告已經從蘋果日報上消失;言論相對溫和的免費報「am730」,也遭到中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以及部分與中國關係密切的企業突然抽掉廣告。

透過抽廣告或取得所有權影響香港媒體自主報導的現象當然不是始於今天,只不過,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大型資本對香港傳媒的影響不下以往,並日益加深。

因為黑暗,才有光明。主流媒體的失能,也讓另類/獨立媒體有了成長的空間,顯然,民眾對新聞媒體提供公共資訊、監督權力機制的期待並未改變,反而是主流媒體離人民越來越遠。

這些新興的香港網媒,或有不同的媒體價值、專業能力,甚至是政治盤算,他們未必就是香港傳媒未來的理想型貌或希望,但至少是對香港主流傳媒存在意義與價值的重要提醒,並且,也讓民眾看到媒的生存與價值的另一種可能。

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標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