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關於中國的就學與就業

文/李宜蓁

關於中國,門當戶對不知不覺成為中國社交關係的「潛規則」。

如果有到訪過中國的人,大多都會覺得服務生的態度不是很好,然而從整個脈絡來看,也不難理解他們為何是這樣的態度,從老闆的高壓管制,再到一般人對「服務生」這種職業的輕視,在南京這物價如台北市的地方,他們月入約二千人民幣甚至不到的狀況下(約新台幣一萬元),對於生活和未來的無處怨氣,只能顯現在臉上。

到底是怎樣的環境,讓他們變得如此?簡單說中國目前是一個保障既得利益者的國家,而這部份必須從入學制度和就業二方面談起。

入學制度

中國的入學制度別於台灣,並非全國考一樣的題目。雖然中國高考為同一天,但每個省籍的試卷不一樣,據說這樣能按照每個省的能力條件,出符合該省的考題。乍聽之下很合理,但如此一來便沒有所謂「全國排名」,只有「省排名」。而大學招收新生入學的方式,即按照城市省籍給該省數個入學名額。以北京大學2013年招收大學新生為例,北京市開放218名額;而人口數量最多的河南省,卻開放僅85位名額。戶籍所在地越偏僻,給的名額就越少,要上北京大學就更困難。哪怕河南省第86名的能力更優於北京市的第200名學生,也沒有用,因為沒有全國排名。這制度一開始,就限定了偏遠地區的學生,靠讀書擺脫貧窮的名額,以確保那此北京市、南京市、天津市等所謂文化水準好、「素質好」的學生能進到好學校。

或許有人會認為,既然是按照戶籍,那就遷戶籍吧!但中國遷戶籍與台灣大不相同,台灣規定房東必須讓租屋者遷戶籍,而中國唯一遷戶籍的方式就是買房子。那麼,那些住在鄉村、農村或是貧困地區的人,有能力買到南京、北京或是上海的房子嗎?同時買房子後,還跟據房子大小,限定遷戶口的人數。

所以農村的人要上好大學,就必須讓自己的成績在省內名列前茅,同時還要希望省不要有太多少數民族,因為他們一加分就排擠掉許多人了。少數民族加分是好的,然而並沒有額外開放入學名額,因此對於一般生來說要進985大學更困難。

就業市場

在台灣,一般大學生畢業後找工作通常以網路上人力銀行為主,學校的就職博覽會為主,同時也不能定論的說,透過哪個管道能找到好工作。但在中國,大學生最主要能找到好工作的管道很肯定的說就是學校辦的就業博覽會。每到畢業季,好的企業或是給的起不錯薪資的公司,會直接進入985校園徵才,這些企業有需求就會往校園找,而大四生通常在上學期,就會把握此機會找到工作,大四下一畢業立刻趕往職場。因此非985大學的學生,很難擠入這些公司,偶爾在網路上徵才,也會限定要985大學,有的甚至徵研究所畢業,同時要雙985,意即大學、研究生都需是985大學。台灣流傳一種中國學生非常認真、求知慾多強…等,這樣的畫面通常在農村中,準備考大學的考中能見到,對他們來說,唯有這次考試在省內排名數一數二,未來似乎才有希望。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多少人才被埋沒?

自己創業呢?假設賣小吃,要在哪賣、賣給誰?鄉村的經濟水平就是如此,無法靠此提升收入,而城市的店面租金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起。這樣的社會結構,保障既得利益者,而這群人是有知識、享受好生活的人,因為生活不錯,不受威脅,不會對抗不公不義的事,而他們正是最有能力做這件事的人。底層階級的人就更不用說,三餐對他們來說都是問題。

在這裡「素質不好」不代表你能力不好,而是你背景不好。學校招生如此、企業徵才更是如此。來自農村能力好的人,比不上能力差、來自北京父母都是公務員的人,在這裡「關係」其實很重要。

上層的人只關心他們的利益,如何維持或是更多,下層的人只能一天過一天。這社會如何熱情友善?在南大認識的一位朋友,很明確的告訴我,的確,他們現在生活安逸,何必要什麼民主?同時也很坦白的說,這麼做也會擔心削減到他們的利益。我很難告訴他為什麼要民主,就像我始終無法理解毛澤東在他們心中的意義。交友是有潛規則的,朋友繼續說。「經濟不好的人不會跟我們交朋友,不是我們排斥他們,而是他們會自己這麼覺得。」

或許中國有些知識份子已經慢慢甦醒,但路還很漫長。

從安徽到上海打拼的女孩

再繁華的上海,仍有從安徽來默默打拚的女孩。當地的大學畢業,在上海徐匯教堂附近某房仲公司工作,起薪只有二千人民幣(相當新台幣一萬)。那天我和她在教堂前的廣場聊,聊到公司接下來不提供住宿、聊到她一星期前進醫院、聊到她同事三天後相同的病也進了醫院、聊到她每天工作很晚沒什麼休假、聊到她來了上海半年連徐匯教堂都沒進去過,當我跟她說裡面很漂亮可以進去看看,一時興起的她想去,卻以錯過開放時間。上海的繁華和耀眼,她從未想窺探過,或許是因為消費不起,也或許是因為沒有精力,為的是生存,不僅僅是生活。上海滿街的精品店、酒吧、輝煌的外灘!多時尚的地方啊!到底是給誰享受的?如果絕大數的人民享受不起,這些大樓只是空虛和冷漠的象徵。

如果一棵樹底部腐爛,這腐爛會擴散,差別在於速度快慢,和處在中間或是高枝。

中國友人回應:我還是還是挺贊同你的說法,中國現有很多制度是保障既得利益者。我的一個研究方向是關於中國的保障性住房方向,保障性住房是提供給弱勢群體的,可是現實中,很多保障性住房居然是給富人階級住的。制度不能保障弱勢群體,一方面是因為它的不夠完善,一方面是上層階級的不公正。你知道,在大陸,一個二十多歲的人是不可能買得起房的,除非他是富二代。大陸,為什麼會出現“拼爹”現象?就是因為這個社會,年輕人太難靠自己,只能靠父母,靠關係。

鄧小平執政開始,整個中國的重心都放在搞經濟,現在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已經算比較成熟了。當年他搞經濟,提倡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帶動另一部分人發展。這無意中促進了中國的貧富的分化,貪污現象越來越多,這個遺漏到現在也無法彌補。不過換一個角度,如果沒有鄧當年的“先發展a,後發展b”,而是採取“平均”發展的策略,現在的中國也許不會有東部城市的繁華。我覺得,中國大陸很多問題源自於人實在太多了!!中國想要解決許多問題是不能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必須採用“中國特色”。

當經濟逐漸發展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把重點放在政治體制的改革。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很難指望它一下子就實現真正的“民主”。但是,作為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我看到的是它比十年前、五年前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網路時代,全球化時代下,閉關鎖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就期待它的明天更完善吧。

註:圖為安徽市集一景,李宜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