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文化

太陽沒照到的地方–《太陽‧不遠》觀後二三

文/林聖文   圖/李開明(轉自太陽・不遠 Sunflower Occupation)

從群眾募資的角度來看,確實《太陽不遠》交出了募資者應該滿意的作品,但若從紀錄片的社會運動層次來看,只有一部片《關於事實的一百種說法》比較特殊也清楚表達了其「揶揄中天」觀點以外,整體看來各攝製組在美學形式的統一限制了每一部作品裡紀錄觀點的表達。

在多組攝製的狀況底下也確實呈現了場內場外兩樣情,但作為整體的一部紀錄片究竟是忠實呈現這兩個世界點到即可,還是要從中解構兩個世界何以走向殊途而不同歸?這看起來似乎不重要卻其實是佔領運動的核心,並且一直延伸到4月底反核運動的佔領忠孝東路。

李惠仁嘗試要從社科院策劃佔領行政院的事件去梳理,但現實上最後並沒有回答場外群眾的集體意志如何讓社科院計畫快閃的行動「失控」,而這背後反映的就是外場的群眾對「佔領立法院」的無效行動所醞釀而生的更大運動動能。

而社科院的學生想透過和林飛帆、陳為廷麻吉的裙帶關係進一步獲得更多對權力的要求,對策劃佔領行政院的行動絲毫無反省的態度令我難以置信,甚至還想像未來如果要一起運動的話要如何策劃扮演各自角色,誰主攻而當「側翼」誰後勤誰助攻完全自以為是的紙上談兵,看到這裡我真的生氣了不得不走到後面晃晃。

五十萬人這個層次是第三個面向,透過了大眾媒體而感受整個運動的人們如何憑藉媒體印象來「參與」運動,留下了「全民記憶」並且塑造了全民的感動,最後再對「太陽」這個象徵希望符號的崇拜來重溫當初的熱血與感動。而這個層次是這部紀錄片裡最薄弱的部分,因為紀錄片本身就在享受「五十萬人」這個美好果實的夢幻泡影,踏著大眾媒體投射出來的海市蜃樓之上打造一個關於「台灣年輕人追求愛與勇氣的故事」。

其實早在片名《太陽不遠》出爐時就可以預期這將會是和佔領運動主要權力緊密結合的作品,這裡所說的主要權力並非指議場內的決策者,而是連續時空下可能創建的新場域外都包覆著一層權力的結界,穿過這個結界的人們就會獲得魔戒般的權力。

就如同紀錄片上所有出現的人們其實都若干層面獲得了權力,行文至此對於自己沒有被紀錄到感覺有點欣慰。面對這麼大型的佔領運動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本該就交給自己來書寫而非交由他人來詮釋。

整體來說現有的作品只是無名者的功勞簿、有名者的悔過書、黑名者的吹牛正義,但對於社會運動這個持續不斷的一生志業來說,看看就好。

熱烈迴響:「太陽。不遠」必看討論,豈可錯過!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