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西區門戶計畫預算闖關,文資保存防線失守

 

文/搶救北北三小組

與「三井倉庫」去留有關的西區門戶計畫相關預算(註1),歷經議員刪除、擱置許久後,在昨晚(1/7)的黨團協商下,將獲有條件地通過!議會未能把握預算審核權力、責求市府做出更縝密、妥善的規劃,致使防止「西區門戶計畫」失控上路的第一道防線失守,對此我們深表遺憾!

這段時間搶救北北三小組拜會了不少議員,希望議員們能瞭解「三井物產舊倉庫去留」絕不只是一棟百年建築是否移、如何移的議題,更是台北市政府能否貫徹「文化優先、臺北願景、開放政府」理念的試金石!很可惜,這樣的聲音無法與市府緊鑼密鼓地遊說和資源協調權力匹敵,也無法阻擋政黨在大選前必須與柯文哲合作,致使黨團也選擇僅以「附帶決議」形式讓預算過關!

據我們所知,雖然附帶決議中明訂關於三井遷徙和台北西站拆遷需送議會報告後才得動支相關費用,但市府過去在預算動支上已是先斬後奏的累犯,而根據過往經驗,議會的「附帶決議」對市府也沒有強制力,那麼議會對鴨霸的行政團隊還剩多少制衡效益,實不樂觀。再者,西區門戶計畫的爭議除了三井和台北西站,還有住戶權益、交通評估、2050願景連動性等議題,並未在此次預算審議中被充分釐清,未來只怕都發局會更無後顧之憂地把對台北市民至關重要的記憶空間變成個人的圖畫紙、任意塗抹屬於常民的生活痕跡!

無奈之際,我們仍會持續倡議,期待能在都市計畫委員會中重啟另一輪的公共討論!這樣的公共討論包括三大面向:

一、文化面向:三井倉庫遷徙與否、如何遷徙,應放置在北門周遭歷史建物群中重新研擬!

正因「三井移動與否」將會影響市府後續「永久路型」和北門廣場的設計,迫使市府先前花下力氣說服議員與民間團體、以求儘速解決三井這塊「擋路石」。

而目前市府雖釋出「東移70公尺」作解套,消除「拆除」疑慮,但這樣的決策完全只是為了「省事」,絲毫不具備歷史文化的考量!連先前都發局跳出來放話說要試掘北門地下遺址,至今也未看到相關的預算和作業時程。而吹噓未來三井東移70公尺後會在兩側蓋騎樓、「保留騎樓文化」,其實也和先前假甕城、假護城河是同樣荒謬的「人造歷史」思維!

據此,我們認為,都市計畫委員會在審議北門周遭都市計畫時,針對三井去留應堅守兩大基本原則

(1)責求文化局做好考古挖掘,確認北門遺址位置,以作未來整體歷史意象設計重要依據。

(2)105年的委託服務案,應重新納入「三井可不移動」的選項,讓北門、北三線路、三井、臺北郵局、鐵道部等的歷史連動意義能重新開放公共討論,而非草率地讓預算僅服務於「三井非平移不可」的官僚化思維!若三井無須移動,那麼市府省下106年、107年6000多萬來整修三井、活化三井,相信已綽綽有餘。

二、交通面向:請以「漸進朝向100分」的概念,取代「立即實現59分」的作法:

市府目前不斷朗朗上口的「永久路型」,並不符合上位計畫「臺北2050願景」的精神:公車減量、推行公共腳踏車動線、捷運路網檢討等以大眾運輸措施取代私人運具的政策。

在11/24市府委辦的西區門戶願景工作坊中,專家學者已充分點出永久路型「短視近利」的弊病:「永久路型」一旦仍維持8線車道,車流將會持續湧入忠孝西路、爆量壅塞的現狀就不會改變,那麼幾個重要的歷史區塊仍舊會被車流隔成孤島,這完全違背市府花力氣讓「北門再現」引領歷史街區發展的初衷,自然也不會有人潮駐足而能對地方經濟帶來助益。

因此,我們主張路型規劃不應追求一蹴可幾的改變,反而應該是漸進式的調整,讓「車流逐年減量而朝向車道縮減」、「忠孝橋引道拆除後重新設計安全的人行動線與北門廣場」、「三井原地保存,促使歷史價值極大化」等三大價值能在此區域實現!而市府於100年的路型方案,正是非常有潛力的「三贏方案」,足以替代市府的現有59分路型!

交通局曾說過,100年路型方案的問題在於三井、北門與馬路距離過小,但我們認為該問題可以從調整車道寬度獲得解決。據交通專家指出,目前市區道路的寬度應該都有過寬的疑慮,但忠孝西路的車流量多、車速原本就不高,應可適度縮小車道寬度來讓出北門與三井前的空間。而這樣路型一方面能緩衝交通影響,一方面又能搭配2050願景的各項工程,逐步改善交通流量,未來若車流減少,自然可再釋出車道作為北門與三井前的空地!期待該方案能在都市計畫委員會中獲得重視、重啟討論!

三、公民參與面向:開放政府不是由上而下的教育、意見諮詢,而是讓公民擁有實質決策權力!

柯文哲市長標榜「開放政府、全民參與」,但據我們親身經驗來看,現行的各參與機制,其實經常淪為政令宣導、民意調查、或強行說服的場域,這些半調子的民眾參與如說明會公聽會、工作坊、論壇、i-Voting等,內容均由公部門先「量身訂做」再交給民眾選擇或討論,種種限制使得民眾難以真正觸碰到決策權力(註2)

過去這段時間,我們因為反對北門周遭路型變更影響三井倉庫去留,市府便拋出工作坊廣納各界聲音,但工作坊共識並未被市府採納。而爭議日益擴大導致相關預算遭議會刪除,都發局再辦座談會廣邀學者專家與會,沒想到與會者多數贊成三井保留、以路就文資,但都發局仍未改變初衷,實際行政程序(都市計畫變更公展)也未因爭議暫緩。「開放政府」操作起來,更像是「放不開」的公部門在遭遇民眾批評時,動輒以「大家一起坐下來解決問題」勸誘民眾參加更多如上述形式的會議,但實際上卻模糊了「是誰製造了問題」的關鍵命題,改變並未成真,檢討也未發生!

我們主張,未來在北門周遭區域的規劃上,市府應比照台南市政府辦理「飛雁新村都更基地」的經驗(註3),採用審議式民主的方式,讓所有關心北門地區未來的民眾都能參與決策!柯市長與賴市長同為醫生出身,也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如果賴清德市長願意在觸及私人財團利益的基地上,嘗試「審議式民主」的可能性,那麼柯市長在面對公有地為主的北門周遭規劃,理應更積極將此地作為「開放政府」的實現基地才是!
以上所述「文化、交通、民眾參與」三大面向,都是柯市府在不同時期與不同政策中曾提及的執政理念,卻未落實在「西區門戶計畫」的實現中,選前進步的形象已淪為口號!在此同時,台北市仍大刀闊斧地開展各區域計畫以及「台北2050願景」的相關討論,我們呼籲台北市民應一起監督公部門的相關作為,莫讓「三井經驗」成為市府濫權的濫觴!同時,我們也將自力舉辦座談邀請關心民眾進場,共同凝聚北門歷史地景的未來想像!

【註1】2015.12.02林欽榮副市長說帖http://ppt.cc/vSOvA

【註2】臺北文資環境守護聯盟2014.12.28新聞稿http://ppt.cc/zwiRF
【註3】台南市都市發展局飛雁新村專案計畫http://ppt.cc/yDMG0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