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教育

【回應】教育是培養學習能力還是滿足產業需求?

圖 / GotCredit
公庫按:公庫日前刊出李重志的投書:「教育改革何處去?-對2016新政府教育策略的簡要評析與研判」,文中對於蔡英文的教育政策提出了批評與建言。我們同時刊出謝國清針對李文的回應文章「蔡英文的教育政策不能迴避高中職的結構問題」,而李重志也撰寫「技職教育該走向「象牙塔」還是「市場」?」回應謝國清的看法,本文則為謝國清的再回應。公庫希望透過這樣的論辯,能激盪出更多的討論。

文 / 謝國清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前理事長)

沒想到重志這麼快就回應了我的回應,重志也太客氣了,其實他無需道歉,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討論,前面那個回應寫得算是很匆忙,我想可以再進一步說明一下我的看法:

一、 我認為即便只談『高中優質化』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優質』兩個字是很難定義的,我們經常會這麼講,那些明星高中之所以會成為明星高中,是因為把明星學生給集中在那個學校,因此,學校的優質(前題是明星=優質)與否主要與所招收到的學生有關,可是這個邏輯顯然是矛盾的,因為國教本不應該以智育為唯一的導向,而實施十二年國教的目的也是想打破這個長期以來的問題,所以我們是應該要多投入一些資源,協助學校的軟硬體發展,但如果說要等到所有學校都優質了才進行改變,那恐怕是等不到改變的那一天吧!

二、 至於技職的部份,我們應該都同意「教育是慢的,但產業是快的」這個觀點吧!特別是愈近代的產業,其改變就愈快!而且不但技職體系的學生會進入產業,普通體系畢業的學生遲早也會進入他所屬的產業,而兩者所進入的產業重疊性恐怕也相當高!所以我們如何讓教育去滿足產業的發展呢?我實在是想不透,我唯一可以想像的是,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讓孩子喜歡學習,而不是讓孩子畢業後就再也不學習!

談到技職教育,許多人經常會拿德國為例,說德國的孩子從小學就分流,我不是很瞭解為何德國的教育能讓孩子從小就分流?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事實上很多人即便活到一大把年紀,對自己的性向都還充滿疑惑,所以我認為即便高中職分流,都不應該從此就決定孩子未來漫長人生的發展方向。

我曾看過一份文獻說,德國的孩子雖然很早就分流,但他們也可以隨時轉換跑道而不會有太多困難!我認為我們應該要好好想辦法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解決高中職的結構問題!

三、 至於課綱,重志所談的「國家構成問題」,應該僅限於社會科吧!所以我認為應該加以切割,不要混在一起談!不過,我倒認為不論是哪一科或哪個領域,課綱都應該盡量簡化,減少其佔用學生的時數,讓老師發揮更多的專業,並且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這當然非常不容易達成,但總要有個方向,並且開始朝這個方向邁進,當然我完全贊同這些都應該讓更多公民有更充分的討論,以避免讓教育現場陷入不安定的狀況。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