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誤解的辭典 Words are the source of misunderstanding.

文/台東某國立女中公民教師 周威同

恭旻這幾天準備考試特別感到困擾,就是「公民與社會」與「歷史」課本裡有關對岸的名詞混用情形嚴重,她整理之後發現有「中國」、「中共」、「中國大陸」三種名稱,至於提到台灣則是使用「我國」、「中華民國」或者直呼「台灣」,她決定要和公民老師討論討論。

「老師,你怎麼在看《普通語言學教程》這種書啊,考試要用的嗎?」

「為了考試才要讀書,是一件很乏味的事,這是我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參考書啦!」

「研究文學看書就好,幹嘛要研究語言啊?」

「你想想,人類是先有語言、還是文字?」我反問她

「一開始當然是比手劃腳、再慢慢發明語言,文字應該是後來才出現的吧!」恭旻不加思索地說

「根據研究,口傳文學的確比書寫文學來得早,不管是語言和文字,都是人類賴以思考的工具,文學則承載某一個特定文化社群的共同歷史與生活記憶。而教育更是透過語言、文字和文學的傳承,將個人與家庭、社區、社會、政治社群連結起來,並凝聚自我認同。」

「而『語言學』、或是『符號學』則是在研究語言、手勢、文字如何形成一組有意義的符號系統,讓人類彼此可以溝通的一門學問。這本書的作者索緒爾,首先把符號區分成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兩個互為表裡的聯結。簡單地說,意符是符號的聲音或者形象(顏色、大小…..);而意指是代表符號的意義或概念,這兩個部份組成一個整體,稱為符號,換句話說,如果少了其中一項,或者對方沒有正確理解,就有可能發生誤會。」我繼續講解。

「吼,好複雜!」

「舉個例子,我現在說:ㄕㄨˋㄇㄨˋ,你會想到什麼?」我問

「當然是樹木啊!」恭旻用手指向窗外說

「ㄕㄨˋㄇㄨˋ這兩個字的發音,就是意符。我唸出這兩個聲音,你耳朵聽到之後把聲音傳到頭腦,然後大腦做出『樹木』(意指)這個有『意義』的判斷。」

「喔,我懂了!老師,你的意思是不是說:我的腦袋裡必須要有『樹木』的概念,我才能夠理解ㄕㄨˋㄇㄨˋ這兩個聲音的意義。」

「對啊!其實,我唸出ㄕㄨˋㄇㄨˋ(意符)這兩個聲音,也可能指出『數目』(意指)這個意思。」

「耶!好有趣喔。」

「不同文化之間,因為語言的差異而常發生一些好笑或令人憤怒的事,就是因為我們誤會對方的意思。所以,掌握語言文字正確的意義,並確保在使用的時候,對方沒有誤解,這才是有效的溝通之道。」

「對啦,我就是看不懂課本為什麼要用這麼多不同的名詞去稱呼中國?」她問

「這個就說來話長,中共,是『中國共產黨』的簡稱,指的是一個人民團體;中國,是『中華人國共和國』的簡稱,是正式國名;而大陸,就是一個地理名詞。有人經常就用『中國大陸』還聲稱那是最正確的用法,如果這個邏輯可以成立的話,那以後國際就將美國改稱『美國大陸』啊!」

「台灣人倒是還好,可以區別出其中差異,那外國人一定會搞錯。」她接著說

「這個混淆可以從《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說起,其中第2條:「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之。」第11條:「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這裡的『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自然就是台灣。你覺得這種敘述方法有問題嗎?」我問

「應該還好吧,總統、副總統當然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啊,難不成阿陸仔也有投票權嗎?」

「嗯,我們參考《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就會比較清楚,這裡提到:『國家統一前,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令之規定。』、『一、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二、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吼,老師,很亂耶,增修條文把台灣稱『自由地區』、那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又改成『臺灣地區』,反而是中國比較統一,都是『大陸地區』。」

「你不要激動,不是老師我很亂,是法律很亂,我腦袋可是清楚的很!」

「在現實上,台灣已經承認中國是一個政治實體,但中國一直把台灣視為地方政府。因此,在法律用語上,『大陸地區』、『台灣地區』看起來是兩個對等的名詞,看起來我們比較不會矮人一截啦。可是,後遺症就是,媒體、日常生活用語,我們常常跟著別人稱呼中國為『大陸』,多少會影響我們對台灣的國家認同。」

「國家統一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怎麼可以這樣寫?那不是預設了台灣未來要中國統一嗎?」恭旻有點憤怒地問

「台灣在終止動員戡亂之後,1991年的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就分近、中、遠三階段,預設『大陸地區』、『台灣地區』未來邁向統一。所以1992年《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才會有這樣的句子。雖然《國家統一綱領》後來終止適用,但是人民關係條例沒有變動。」

「對啦,老師,另外還有一個『九二共識』也很煩,課本寫的不清不楚,兩岸到底有沒有共識?」

「不是課本寫的不清不楚,這就是一種『創造性模糊』的概念。當初兩會為了營造和解交流的氣氛,避免政治爭議,雙方同意『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問題是,『中國』這兩個符號(意符),對方所理解的意義(意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地,『中國』這兩個符號(意符),我方所理解的意義(意指)是『中華民國』。簡單地說,就是雙方『雞同鴨講』,又不去戳破對方的泡泡。」

「吼,啊這樣說來說去,不就是代表雙方沒有共識嗎?怎麼會跑出『九二共識』這個名稱呢?」恭旻總算拆穿國王的新衣

「老師,第三次段考的內容多又複雜,那個國際組織、兩岸關係最無聊的啦!你能不能不要考一些『創造性模糊』的題目啊?」

「放心,我還是那句老話,題目很簡單、答案很難!」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