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徐世榮:為什麼要舉辦聽證會?

文 / 徐世榮

只要是研究公共政策的發展歷史,可以知道過往基於「現代化」的理念,公共政策及社會科學的研究往往被轉化為專業的課題,需由專家來予以決定,「專業化」被視為是追求完美的最佳途徑,專家們被視之為工程師一般,透過他們對於專業知識的運用,公共政策的擬定與變更似乎是輕而易舉,社會科學研究者也因此被稱之為社會工程師。許多社會科學界的專家皆相當自負,以為他們所擁有不同的專業知識就可以用來擘劃公共政策的未來,他們拒絕相信技術性的規劃無法促進人們的福祉,他們也不願放棄另一個理念,即經由他們所擁有的專業知識與工具的運用,完美是可以達成的,而所謂的「公共利益」也是由這些專家及由其組成的「委員會」來給予詮釋及界定,一般民眾是無權置喙的,這也致使他們的權利是不斷地遭到侵害。

但是,在西方社會的社會科學界裡,這樣的理念早於1960年代以降就逐漸的遭到反省與改變,惟台灣卻因威權統治而依舊是緊守不放,這讓人深感遺憾。其實,在一個多元社會環境裡,社會科學研究及公共政策制訂最困難的地方乃是「如何定義公共利益」,尤其是當我們把當地民眾的生存、尊嚴、社會公義、及基本人權等因素放進來一起思考之後,問題就顯得非常的棘手。這個問題其實不單純是專業技術的問題,它也不僅僅只是在預估增加多少經濟成長率及就業率,它更是非常重要的人權及民主課題;也就是說,這個難纏的公共利益問題,是無法僅用專業技術的方法來予以包裝及掩飾的。

上述的論點也可以由「知識論」觀點尋得註腳,這也使得過往純然立基於科技理性的實證主義社會科學(positivist social science)觀點受到相當大的挑戰。許多學者指出過去的社會科學往往是以科學及技術為主要之判準,以此來決定學術研究是否具有價值,也唯有透過科學及技術驗證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知識,其他的知識則是皆可棄諸於一旁。但是,如今許多學者卻認為上述的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知識論是帶有濃厚的扭曲及偏差,因為它是用科技理性來對抗及排除政治與價值的選擇,這些人性的選擇皆錯誤的被視之為不理性且不屬於知識的範疇。

然而,許多學者並不同意這種觀點,彼等引用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觀點(paradigm),主張知識其實是一種社會建構(knowledge is a social construction),它並不純然是由科學及技術的層次而來,其實,人們日常生活之經驗與智慧,也是充滿了知識(或稱地方知識及生活知識),而這些知識及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公共政策制訂及社會科學研究時,必須給予尊重並納入考量的,而這也造成了知識論的典範遞移現象(paradigm shift),就如同丘昌泰教授所說,目前已經「蛻變為強調人性價值與主觀方法的後實證論(post-positivistism)」。敝人自1995年返國任教以來,就深刻的體認到國內社會科學的研究仍然是著重於實證主義社會科學,較缺乏有後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研究來進行補充,這對於台灣社會的發展恐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而這恐也是台灣現今充滿著民眾抗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會科學的研究往往會與公共政策產生連結,然而公共政策的決策因素其實是包含了各方力量運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這中間包含了權力、利益、價值、人權及不同的意識型態等,這些因素都應該要給予考量與尊重。但是權力及利益的擁有者卻為了掌控政策的決定權,往往故意予以壓制、扭曲、或貶抑,過渡強調科技專家的角色,以此來忽略民眾的日常生活知識及價值的選擇。對於這種扭曲或貶抑,是非常不恰當的,敝人相當認同德國社會學者貝克(Ulrich Beck)的觀點,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專業與文明的整體關係,並將專家決策的決定權回歸於社會,經由社會理性(非科技理性)之公共論述來達成決策的選擇。社會科學應該是一個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日常理性與專家理性的共生體,它不能透過個別專業化而彼此孤立,而是必須跨越學科及團體來尋取共識,由此來共同定義與詮釋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所稱的公共利益。在這當中,透過聽證會的召開,充分重視地方民眾的意見,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溝通及對話,並將其納入決策之中,就成為了關鍵。也就是說,公共政策其實是個充滿了政治、社會、利益及道德的重要議題,絕不應由專家或行政官僚所組成的委員會來獨占,它必須併入民主的過程中來決定它的方向。

敝人深刻以為,我們的未來是個價值的抉擇,而不是專家或學者在室內的預測與模擬計算。對於台灣的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我們除了必須努力的補充及建構知識體系,並由此來改變法令制度,建立起公共政策的正當行政程序之外,也要讓民眾擁有相對的自主權力。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關鍵的,如同規劃學者約翰傅利司特(John Forester)所言,一定要同時袪除權力的不當宰制及扭曲性的溝通,否則恐是很難來達成的,這就必須仰賴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及台灣公民社會力量的壯大,大家都能夠勇敢的向權力擁有者挑戰,透過公共論述的進行,如舉辦聽證會,如此才能夠讓公共政策真正達成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標。期盼我們一起努力,讓臺灣能夠真正的脫胎換骨!

延伸閱讀:
南鐵地下化不應重蹈樂生覆轍
反南鐵東移 24小時聲聲喚 要求行政聽證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