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2016勞工影展】青貧世代|《快跑三十六小時》看見移工的處境

文/Sherry Torres Macmod Wang

譯/周于萱

《快跑三十六小時》是一部關於台灣移工的紀錄片。

這部影片訪問好幾位不同國籍的移工,透過他們的故事來揭露台灣移工的惡劣處境。影片提出了幾個核心疑問,為什麼逃跑外勞的數量繼續增加?在台移工持續受到剝削,是誰該負責?為什麼合法的移工最後會選擇逃跑?

影片中的Vicky就是在台工作的職場性騷擾受害者。但為什麼Vicky會選擇逃跑繼續留在臺灣,而不是乾脆回菲律賓照顧自己的孩子?為什麼?

移動和工作承載了許多人的夢想。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菲律賓緊鄰其他大陸,沒有海洋的隔閡,也許菲律賓人早就跑光了。這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移動和工作是菲律賓國人既苦澀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移動和工作,也就是人從一個國家移動到到另一個國家去工作或居住,是基本人權,不該受到限制。然而,在菲律賓卻往往不是如此,移動不是個人的決定,而是迫於經濟狀況和時勢所逼。因為需要工作,菲律賓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儘管有各種推力和拉力讓菲律賓人到海外工作,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菲律賓國內的推力:大部分的菲律賓人都沒有工作,無法餵養家庭。加上海外的拉力,也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拉力,儘管資本主義深陷在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之中,仍然需要移工的廉價勞力來賺起更多利潤,這讓更多菲律賓人前仆後繼的踏上異鄉工作。

失業率依舊是菲律賓社會的困境,因為我們的農業和工業持續衰退。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過去十年來經濟成長快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生產,也因此產生大量家庭照護需求。這是因為國內的女性勞動力也投入製造業和服務業(銀行、保險等),造成小孩沒人帶、年老長輩沒人照顧,因此延伸出大量迫切的家庭照顧需求。這在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台灣的移工問題和逃跑問題,和我的母國(菲律賓)的社會問題,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的議題。

Vicky的故事在台灣已經變得相當普遍,因為目前仍然沒有合適的方法可以保護國內的移工,避免讓他們落入性騷擾、剝削等問題的弱勢處境。因為家庭看護至今仍然不受勞動基準法保障,也沒有法律保護家庭看護工的權力。

這部影片讓所有關心在台移工處境的人們,能夠看見移工,特別是看見逃跑移工的故事。希望大家在批判逃跑移工之前,能夠先看見我們的故事和處境。

註:作者 Sherry Torres Macmod Wang 來自菲律賓南部的民答那峨(Mindanao),學生時期便以穆斯林的身分,加入以天主教名義成立的青年團體,與社員討論菲律賓政治、歷史、族群、勞動權益、宗教自由等議題,亦累積許多運動、抗爭的經驗。隨後因父親過世,身為家中長女,必須負擔家計及弟弟就學的費用,因此來台擔任看護工。雖以看護工的身分來台,但雇主實則讓她在市場顧豬肉攤,忽略其穆斯林的身分,並負責清掃、煮飯等家務,此外尚要每周到雇主親友家打掃一次,卻無固定休假,Sherry 在群眾服務協會的協助下提出申訴,結束近四年的看護生涯。2015年,Sherry 與群眾服務協會庇護中心主任汪英達結婚,從移工成為新住民,現為國際移工組織  Migrante International 台灣分會秘書長,並於群眾服務協會擔任工作人員。

延伸閱讀》移工快跑!老外用鏡頭述「辛酸」

影片放映時間

8月 28日(日)14:30

光點華山電影館(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9月 1日(四)19:00 – 22:00

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

影片放映+映後座談

2016勞工影展:青貧世代

8/26-9/4 光點華山、慕哲咖啡、TEDxTaipei

更多影片資訊請上官網:http://www.tilff.taipei/

追蹤臉書粉絲專頁「2016台灣國際勞工影展」獲得最新消息

【2016勞工影展系列文章】

蠻荒時代需要有超越洪荒的力量—七天假該怎麼要回來?

從《工廠男孩》看當代中國農民工

《跨國生產的真實代價》—全球生產鏈下的勞工悲歌

《教師大聯盟》

殤城》,不在他方

《發聲練習曲》發聲需要練習,需要的傾聽與支持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