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滿足左右兩派的經濟法西斯主義

圖/spDuchamp

文/莊珮柔(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法西斯主義(Fascism),一直被視為政治意識形態。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字源為束棒,是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法西斯義大利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建立法西斯政府後,於二戰期間蔓延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一套關於創造新民族性及新國民的意識型態及政治宗教,包括日本與中國。」說明了法西斯主義定義,及其政治意識型態的特色。

法西斯主義代表了極致民族主義、革命、及復興,其中「復興」代表的政治宗教神話、政治儀式的語彙,和威權主義的關係。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踢正步、整齊畫一的服裝、大集合這樣法西斯與極權政治的殘餘,流傳於現代社會之中。

本文想要討論的是,不是政治面向中的法西斯。我想將法西斯主義拉回屬於他的時空,來談法西斯主義的另一個面相–經濟中法西斯。

儘管法西斯主義借用了來自古羅馬時期的歷史古老語彙;納粹德國使用北歐神話來討論法西斯的精神。法西斯主義,仍舊是誕生在1930年代歐洲的產物。1930年代是經濟大恐慌的年代,當時資本主義走到歷史的窮途末路。資本主義原本包裝上的自由、和諧與繁榮外衣,都一一的被失業率所摧毀。法西斯主義的誕生,正是因為他在這樣的金融失序下,提供了另一條解決之道。在經濟上,成功的對抗了蘇聯的共產計畫經濟,讓資本主義苟延殘喘下去。

某種程度來說,法西斯也可以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形式。談論法西斯,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觀察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想談一談這個面相,從他的歷史對手—蘇聯計畫經濟、民族資本主義談起,討論歷史上的法西斯主義怎麼在資本主義經濟體中運作。

1930年代戰間期的世界經濟,我們先談到的是史達林計畫經濟的成功。1930年蘇聯在史達林的帶領下,蘇聯獲得空前的經濟成長幅度。1934年,史達林曾說「全球只有蘇聯沒有危機、沒有失業、其他各國的經濟危機及失業已經拖了四年」。史達林的成功,得利於高度的勞工密集。農民變成勞工,管理人員是黨員。大量的勞改奴工,提供充沛的免費勞動力。共黨執行勞工紀律。鋼鐵業簡陋、危險的工作條件,在史達林的統治下,勞工不能抗議,只能賣命的工作。在蘇聯食物是配給的、私人無法儲蓄、個人的消費,全都受到管制。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蘇聯的年輕人卻可以翻身,藉由共產主義的名字。1928-33年間,願意與史達林合作的人,可以從勞動階級,向上流動為管理人員。成為「黨員」取代原本的知識分子。蘇聯的國家「復興」了。

不過,1920年代末自由貿易體系瓦解,當時歐美各國,還沒有國家想向蘇聯學習計畫經濟。大家想走的,是經濟民族主義的老路子。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就曾得力於這種反社會主義的民族國家經濟政策,因此得以統一。歐洲人很習慣這個模式。怎麼做呢?就是資產階級用民族主義做為包裝,在市場調節失靈、投資人信心崩潰、自由貿易崩盤時,脫離國際金融市場,自己去製造自己的小圈圈。英國和自己的大英國協殖民地;法國和荷蘭、比利時、瑞士和波蘭捷克一個小圈圈。德國和東歐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希臘等國,各自組成不同的貿易區。

為了避免其他國家的經濟問題太快延燒到自己的國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切斷彼此的金融關係,尤其是貨幣的自由流通:經濟上不再採行「金本位」。這看起來顯然相當簡單,因為歐美都是金本位,都需要儲備黃金,一但不用儲備太多黃金了。不用國際資金融資,有些夠大的國家,不需要國外資金,可以施行外匯管制、禁止兌換他國貨幣。這樣就比較可以不用受到他國通貨膨脹或是緊縮的影響。

用自給自足的方法,就讓自己的國家不需面對國際競爭,管制自己的國家經濟:自己決定匯率、貿易政策、外匯分配、擬定生產計畫、保護國貨。甚至還鼓勵生產者組成卡爾特(Cartel),政府再分配Cartel的生產地點或開發的地點,頗有向蘇聯學習計畫經濟的味道。像是國家資本主義,對於這樣的國家,管制,對於國內消費者的民眾來說,意味著會買到貴的東西,生產者可以賺到比較多的錢。生產者是賺了錢,但國家管制會越來越多,錢不能自由的流到海外—為什麼?因為國家管控貨幣。1932-37年間,採取民族資本主義,率先「拋棄金本位」的國家經濟,都有變好。瑞典工業成長了67%,英國是48%。那些不肯拋棄金本位的國家,東歐各國、法國和比利時,工業生產卻是停滯不前,東歐、中歐的國家,債台高築。悲慘不已。

人們常常以為,1929年紐約股市崩潰是造成經濟大恐慌的主因,「關稅壁壘」是幫兇。事實上,1929年股市崩盤,各國關稅的確是偏高,但是經濟蕭條的現象,在1929年紐約股市崩潰前就存在:1929年德國和英國的貿易數字,比戰前1913年還低。1920年代一度盛行自由貿易的完全競爭理論,一戰後各殖民地開始出現工業區,殖民地工人比母國工人的薪水低很多,工業生產地紛紛外移。歐洲的勞工因為通貨緊縮,物價跌得十分厲害,國內工資也漲不起來,政府收不到稅、只能減少社會福利。施行自由放任政策,國內關稅若完全不管制,會讓更多便宜的海外貨物進口,物價會更低,工資更漲不起來。今日我們所熟悉的美國式高工資、高產量、高生產力的模式,在當時還沒辦法被歐洲國家所接受。

那麼1932-37年瑞典和英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模式,也不是很成功,高關稅、脫離金本位,的確可以讓物價不再下跌,政府制定保護國家產業的政策,用保證價格收購紡織、化學、發電、農業產品,也可以促進工業生產。但這種作法,卻始終無法普及於法國或東歐,甚至連英國國內也不太受歡迎。為什麼呢?問題出現在低工資和失業率、通貨膨脹上。

1930年代歐洲的民族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出面管制之後,很多企業得到政府的保護,可以抵抗外國的競爭,在本國也沒有對手。但是他們不想把賺到盈餘拿去投資,去增加工廠、去提高就業率,甚至是提高工資。政府保護著這些企業。法西斯主義在經濟上的專長,卻有效率的解決這樣的現象。法西斯式的資本主義,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經濟上的理論。相反的,正因為他沒有什麼理論。所以法西斯式的資本主義可以宣稱他什麼都可以用。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曾經說他們是工人和農民、資本家的朋友。墨索里尼曾經說過「為小麥而戰」「為里拉而戰」「國家產品運動」,希特勒說「為工作而戰」。他們常常說,經濟問題不是經濟,而是領導人的「意志問題」。不過,墨索里尼或是希特勒,其實都不太懂經濟問題,他們擅長的,是模稜兩可的談經濟議題。他們創造出一種說法,同時滿足左右兩派。

一方面,他們宣稱自己反共、反財團、反國際資本,支持國貨,但卻又宣稱自己不是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者相比之下,主張自由貿易的右派顯然很自私。納粹德國祭出強制勞動、管制通貨膨脹、開發就業機會。納粹保護國內企業,但和民族資本主義不一樣的是,他們會要求財團,政府施行這些政策後收到成效,強迫企業去投資。1930到40年代初,福斯和賓士汽車都被要求投資工廠買新設備、雇用更多勞工,這些措施大幅的減低了失業率。納粹德國甚至還會強迫老闆改善工作條件。這些措施,看起來都很「左」。事實上,雖然很難想像,1930年代的德國納粹黨裡居然也有左派,稱為「紅色納粹黨」(Red Nazis)。他們也跟共黨一樣,彼此之間自稱「同志」。

法西斯主義的經濟,一直對資本家也滿好的,比工人更好,看起來也很「右」。納粹德國全力管制工資、強迫性的自願儲蓄、打擊女性勞工、用警察打擊勞工工會。納粹德國允許雇主工會成立,卻不准勞方成立工會。勞工有工作,但工資卻很低。法西斯不斷的講為國家、強調英雄、強調效率,要求工人要配合協調。國家徹底的管控。

法西斯式的資本主義,顯然對勞工非常有一套。德國勞工陣線(DAF),1933-45年,在五一勞動節後成立,是官方將僱主和工人統一的工會組織。之下有很多附屬機構,有國家社會主義工廠組織(NSBO)、國家社會主義貿易與工業組織(NSHAGO)、組織工人參加免費或廉價的度假娛樂的力量來自歡樂(KdF)、改善工作場所的環境的勞動之美(SdA)、為解決失業問題成立,成員主要為16-25歲的失業者,安排修築高速公路的國家勞役團(RAD)。德國工人樂於加入這個工會,工會的會員是納粹黨的數倍。法西斯式的資本主義,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來觀察,是一個滿好的案例。

法西斯式的資本主義最迷人之處不在他的勞動經濟學。事實上,很多人都注意到,在那麼低的工資下,德國工人之所以願意忍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德國人是戰敗國,人們普遍比較認命,還有納粹蓋世太保的威權,另外還有失業的恐懼。當然,還有英雄的榮光—為了國家。當時德國人的心中,依舊有很高的對日耳曼民族的堅持和驕傲的精神。透過納粹的政治神話,讓德國工人願意去相信,他們是為了某種偉大的精神勝利而領這麼低的薪水。當然還有個令現在所有各國領導人都羨慕的環境,當時的媒體和資訊如此的容易被控制。

今日,很多人羨慕納粹德國能解決高失業率,促進經濟成長如此快速,卻不太願意去想想當時的社會。極權政治可以在掩蓋多少真相不讓外界知道。史達林隱瞞大量工業生產,其實是國安警察控制數百萬的奴工,將偏遠西伯利亞的物資黃金和其他木材軍火生產出來的事實。法西斯的經濟體,同樣也因為資訊的管制,掩蓋了致命的缺陷。

對一個不知左、右、沒有經濟學概念的政治意識型態而言,經濟只是累積政治資本的工具。國家社會主義最後發展成龐大的國營控股公司。國家控制經濟,一開始是為了打仗。但是到了1930年代末期,全國的工業投資一半以上都被政府部會控制,全都拿來投資軍事工業,德國建立全球最大的製鋁業,生產品質很好的武器,日後,日本科學家去德國學習學會用鋁製作零式戰機。納粹德國最後將國家經濟,發展成生產武器的國家事業,大量的武器競爭釀成戰爭,最後毀滅了所有的經濟成長。

計畫經濟、法西斯式的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如果說有什麼相似點,他們都是威權體制的產物。納粹黨提出了很多經濟措施,如今日耳熟能詳的政府融資、計畫式干預、外匯管制、操縱對外貿易,之所以能夠在當時的條件下施行,如同奧地利經濟學家海耶克(Hayek),都是源自於當時人民接受極權國家的體制。今日,有很多人也高喊著要政府融資、計畫式干預。我們怎麼看待在民主、資訊自由的環境下,政府如何去施行這樣的經濟政策呢?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