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黑板的社會課

我們真的缺水嗎?—從高屏地區看水資源的利用

圖/Tim Geers

文/傅志男(高雄市四維國小教師)

冬季,對台灣西南部地區來說,除了空污問題外,缺水議題也是媒體寵兒,當然,緊接著登場的便是「蓋不蓋水庫」的激戰了。令人困惑的是,這麼多年來冬、春季之間明明存在缺水危機,但政府要蓋水庫時,為何每每遭到環保團體和民眾的反對與抗議?不過,「我們真的缺水嗎?」這是首須釐清的問題!

其實,臺灣會缺水其來有自。台灣河川(尤其是西南部)的特性是豐水期和枯水期的逕流量[1]差異甚大,冬、春季時西南部因降雨量少而使河川「地面水」[2]大量減少,呈現溪流水量變小的表現,看似缺水,但事實上,許多河川水量雖小,卻並未乾枯,是故,我們並不缺水,精確來說,我們缺少的是「乾淨的水」。臺灣河川被污染的情況十分嚴重,導致大多數溪流的中下游水質太差、太毒而不敢用水。

如高雄的後勁溪便長期持續遭受工業污染,台塑仁武廠、中油五輕、仁大工業區及日月光…等污染事件亦層出不窮,溪水污濁、臭氣沖天,甚至富含有毒物質,試問:「這樣的水,誰敢用?」除了後勁溪,其他西南部的河川,如東港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到雲林的北港溪等,哪一條沒有河水?都有水,只是因污染嚴重而無法取用。今年初,執政黨所提的前瞻計畫中,於「水環境建設」內便試圖營建提供穩定供水……等建設,但這豈非捨本逐末?真正前瞻的不該是先把被污染的河川改善,成為乾淨的水源嗎?

高屏溪位於國道三號斜張橋附近的河道,豐枯水期的對照,雖然照片非最豐水期、最枯水期,仍看得出其差異甚大。

其次,缺水的另一個原因是嚴重的民生用水漏水率問題,導致浪費太多寶貴的水資源!依據自來水公司的資料顯示,臺灣長年以來的漏水率平均是30%左右,也就是說從自來水廠到用戶端,每天都有近3分之1的水是漏掉的!這數據您能接受嗎?請問,你家的水塔若是漏水了,你會如何處理?這答案連小學生都知道當然是「漏水了就修理啊!」但博碩士滿天飛的政府高官、自來水廠專業人員卻佯裝無知,只會在缺水季節以「蓋水庫」的恐嚇計畫來綁架人民。

或許您會問:「修理比蓋新的水庫好嗎?」事實上,台北自來水公司便曾花55億元進行第一階段自來水管網的改善工程,才四年就降低了4.17%的漏水率,每天增加15.8萬噸的水,這遠比政府意欲興建的高屏大湖第一期計畫,花費160億元,創造每日14萬噸的水還多,且效益更佳!更糟糕的是,一旦蓋高屏大湖,不僅數百公頃的良田立即消失,臺灣最優值的毛豆綠金產業也隨之瓦解。若是CP值超高的漏水率改善工作能持續進行,不浪費水資源,台灣缺水情形將大幅改善。

位於國道十號旁的毛豆田。一旦蓋高屏大湖,不僅數百公頃的良田立即消失, 臺灣最優值的毛豆綠金產業也隨之瓦解。

第三,蓋水庫是唯一的、好的取水方式嗎?以往水庫多蓋在山區,因會破壞生態,故先進國家已陸續拆除許多水壩,且臺灣還有著地形和地質、斷層帶等問題,就更不適合蓋水庫了。平緩的大陸型地形可以蓄積的水量,比起臺灣山高坡陡的地形來的多,加上臺灣的地質脆弱、森林被破壞而土石橫流,致使水庫淤積嚴重,甚至瀕臨死亡;也就是說,蓋水庫一點都不適合臺灣這塊土地。

近期,筆者有機會帶領許多人到屏東來義地區參觀另類的水資源設施—二峰圳,其堪稱為臺灣取水設施的典範,是日人鳥居信平花了5年的調查研究,順應當地地質環境所設計而來的。二峰圳將集水廊道建於河道的河床下取「伏流水」[3],不僅不會破壞生態,且無水庫崩壩的危險。就算雨季的林邊溪水濁度高,其取水的地下集水廊道進水孔有鋪設枯枝樹葉,再經過河床大大小小礫石的天然過濾程序,二峰圳的水質仍乾淨無比。1923年完工至今已歷經90多年,每天的出水量仍有平均10噸之多,提供當地居民灌溉和民生用水,也繼續灌溉下游平原的農場。所以,取水設施除了水庫,臺灣有更好的選擇。

二峰圳的地理位置圖。照片是今年開挖整修時露出的二峰圳地下堰堤。

鏡頭再拉回高雄!1839年完工的曹公圳舊圳頭至今仍屹立在高屏大橋旁,已被列為歷史建築,且曹公圳、曹公新圳對高雄都會區及其周邊農田的灌溉用水影響甚鉅,目前仍是最重要的灌溉渠道。而舊鐵橋園區旁的「竹寮取水站」是高雄最早的上水道(民生用水)系統,於1913年完工,迄今逾百年,相較於以前「有水就好」的用水方式,此取水站大大改善了近代都市因人口集中而擴大的水傳染病狀況,供應當時高雄川(愛河)以西的新市街區,為近代高雄都市發展奠下重要的基礎。而現今的「竹寮取水站」,雖已非主要供水來源,但枯水期或溪水濁度過高,不宜取水時,其取伏流水的方式卻仍是救命之水,可解缺水危機。

二峰圳地下堰堤,雖是枯水期,但地下堰堤裡仍有許多伏流水。

竹寮取水站位於高屏溪畔,運作至今已超過100年。照片中的最上方即是高屏溪。

臺灣長期的產業發展重點皆以「三高」的傳統產業(石化鋼鐵)為主,所謂「三高」即為「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幾十年來的發展,以犧牲土地環境的方式大賺錢,但污染卻由全體民眾、生界萬物所承受,除了不公、更是不義!人類生存必須仰賴水,若是執政者認為臺灣是缺水國家,那為何這麼多的吃水怪獸產業依舊存在?為何看不到政府有何政策鼓勵或促使產業轉型呢?繼續放縱三高產業的發展,只會讓人民犧牲健康、土地失去生命力,而臺灣也就此墮入缺水的惡性循環中。

行文至此,我們真的缺水嗎?答案相信是否定的。筆者認為,更有效率及因地制宜的水利設施、更節水的產業發展,及更環境永續的政策,才是解決缺水問題的唯一之道。讓我們走出教室,看看前人取水的智慧結晶,也實際體驗台灣土地的美好,也許未來能生出一些真正做好事、做對事的公民。

筆者多次帶領許多現場老師、學生前去探訪高屏水資源的戶外課程。

[1] :「逕流量」是指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差額,也就是你看到河川的水流到海洋即為逕流量,可反映當地的水資源的豐缺。

[2]:「地面(表)水」是指暫時存在於陸地表面的水。降雨時,多數的水會滲入地下而成伏流水或地下水。

[3]:「伏流水」是指位於河床下砂礫石層中流動或儲存的水。伏流水的水位高低會在豐枯水期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