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拚經濟 到底是拚了誰的經濟?

圖/QuoteInspector.com(以CC授權方式使用)

文/陳正益(國立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這些年來「拚經濟」一詞似乎成了顯學,無論國內、國外,更不分藍綠紅白,政治人物總是強調要「拚經濟」。但一份根據樂施會(Oxfam)在日前所公布的《2018全球貧富差距報告》指出:全球在過去一年的貧富差距仍持續地擴大。該報告特別點出2018年全球最有錢的26位富豪所持有資產,已超越全球最貧窮50%人口(約38億人)的資產總和。

而此一「全球貧富差距報告」是英國的NGO組織樂施會(Oxfam)在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選在每年的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開幕前夕,公布過去一年度的全球貧富差距報告,藉以嘲諷該論壇是「富豪俱樂部」,另一方面喚起世人對貧富差距惡化的重視。

國家稅制不公,全球平均每48小時就能誕生一位十億富翁

Oxfam表示,世界貧富差距的逐年惡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各國的稅賦政策持續「劫貧濟富」,而導致更極端的超級富豪們的財富集中越來越高,該報告以2018年為例指出,全球平均每48小時就能誕生一位「十億富翁」,是史上富豪誕生速率最高的時代之一。

該報告中也提到在某些國家,例如:巴西,最貧窮的10%人民繳納的所得稅比例,居然高於最富有的10%人民。弔詭的是各國的政治人物所高喊的拚經濟,為何拼出的是貧富差距更加惡化的結果,顯現其所拚出來的不是全民的經濟,而是少數人的經濟,但人們卻依然願意相信這些海市蜃樓的鬼話。

美國川普總統的財政政策也好,法國總統馬克宏取消富人稅,導致至今仍然延燒的「黃背心」運動也罷,其實選舉時的政見吸引了中產階層與藍領階級的支持,但選後卻是倒向大資本家,這在台灣也並不陌生,難怪有人說:在台灣,沒有左右的問題,只有統獨的議題,因為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是右,在兩黨壟斷政治資源的生態下,左(強調公平,保障弱勢)不見了。

根據財政部公布我國2017年的所得稅資料發現,台灣所得最高的前5%是最低後5%(家戶所得20等分倍數)的106倍,創下史上第二高的紀錄,2014年的109.69倍則是史上最高,因此,貧富差距惡化藍綠都有不能迴避的責任。

當國家被企業併購,貧富差距日益惡化

在台灣,無論中央或地方選舉,經濟議題常也是藍綠陣營攻防的焦點,2018年的地方選舉,一句「人進得來,貨出得去,高雄發大財」不正就是拚經濟的代名詞嗎?但拚到最後究竟是拚進誰的口袋裡?要強調的是本文不是要談藍綠,而是思考全球化或資本主義運行到最後,似乎都出現同樣的問題:財富的不公平分配、大資本家壟斷、政府失靈,最後企業併購(挾持)國家,結論就是──貧富差距惡化。

當台灣青壯年受薪階級仍在苦惱買不起房子的同時,建商與政治人物卻呼籲要拯救房市,開放陸資來台購置房地產。但大家還記得香港的慘痛經驗嗎?中國大媽到香港搶奶粉、搶民生物資,而如今的香港房地產已是難以想像的高,此次樂施會的報告中也點名香港,並以到達世界上最「極端貧富懸殊」的城市之一來形容,在香港一個小小的停車位價格高達880萬台幣,但將近21萬民眾卻只能居住在空間狹窄的劏房當中,不公平的稅制與陸資搶進正是問題的來源之一。

中資炒房被國際形容為新殖民主義,開放中資購屋救房市不是仙丹

而隨著中國資金湧向世界,中資炒房被形容為新版的殖民主義,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瑞士和丹麥等國紛紛對外資(其實特別針對中國)買房設限,以避免國家的房價被外資炒高而侵蝕本國人買房居住的基本權利。但反觀台灣,卻還深信陸資、陸客是救市仙丹,過去旅遊業與遊覽車業者前仆後繼的搶進單一客源的市場,當市場出現波動的時候,生計立刻出現問題。

其實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在台灣已一再反覆發生,過去的葡式蛋塔熱到現今的夾娃娃機不正是如出一轍嗎?期待以開放陸資購買台灣房地產,無疑是請鬼拿藥單。房市炒作、民眾買不起房子的困境只會更加惡化。反之,當有一天這些資金或客源退出市場的時候,我們是否又能承受這樣的代價與結果?長期研究房地產市場的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都對此作法提出深切的呼籲與警告。

企業財團想的是自己的利益,但負責任的政府是否更該拉高思考的層次,了解經濟發展不該只是經濟成長數字的累積,而應該把人視為是一切的根本,把人看得比物來得重要,否則一昧強調拚經濟,但拚到最後卻傷了環境、傷了人,才發現一切都可能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