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近日停電的原因探究及呼籲

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今年5/13、5/17全台大停電影響百萬人民,經濟部在5/13的記者會說明這次的停電有四大原因,用電高於預期、3部機組正在歲修、綠能發電量估算誤差及水力機組無法支援。經濟部曾文生次長認為這次停電是「最壞狀況疊加在一起」。 我們擔心又繼續發生停電事件,然為甚麼停電?需徹底了解及要求及時改善。

立法委員洪申翰則在5/18臉書貼文上指出台電電廠的歲修排程,沒有完整考量提前高溫、缺雨缺水的極端氣候情境,加上產業經濟大熱因素,以致在用電創紀錄高峰的時段,竟超過12%的大量機組在歲修。

細究5/13、5/17的大停電的原因,整理分析有如下短期的原因(長期、整體、結構性的因素另為文探討)。

台電預測失誤及氣象局誤判

根據台電官網未來二個月電力供需預測指出:「未來二個月電力供需預測,係依據本公司負載預測及發電機組狀況,並參考中央氣象局長期天氣預測資料修正產生。」

台電在五月初時預測五月下旬尖峰附載為 3,549 萬瓩,然而中午的實際用電量已超過 3,670 萬瓩,如此預測失準?在2020年5月8日創下的當年五月最高用電量3,379萬瓩的紀錄,在2019年5月16日的3,331萬瓩,如此看來今年五月預估3,549萬瓩看似合理,那台電究竟在哪裡出了問題?

真正的原因是氣候變遷已發生了,且正影響我們的生活,正影響著我們的發電系統。今年5月,台灣平地均氣溫達27.82℃,為有氣象觀測紀錄60年以來「最熱的5月」。

不只台電的預估錯誤,中央氣象局的預估也失準。根據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季長期天氣展望」臺灣各地區五月平均氣溫之氣候正常值範圍(單位℃):北部 25.2~25.9、中部 26.1~26.7、南部 27.6~28.0、東部 25.0~25.6。

顯然中央氣象局判斷也失誤,導致台電預測也連帶出了問題,連帶導致5/13、5/17大停電。由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布「臺灣氣候風險與機會」報告中指出氣候變遷讓台灣也出現極端氣候,導致高溫、缺水,台灣長期氣候風險均高於亞洲鄰近經濟體,而依照未來氣候變遷情境評估,指出過去五十多年以來,全球或臺灣極端溫度事件日趨頻繁,尤其極端高溫頻率增加、強度增強。對此台電電力調度處長吳進忠在5/13記者會上也坦言,過往電廠開發從未考慮氣候變遷。

政府應更加重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氣候風險」問題,在將來的能源決策中改善問題,審慎的提出相對應的政策。

安排歲修不當

電力調度和機組歲修安排,都是參考往年數值,然錯誤的溫度預測導致錯誤的用電預測,安排歲修就大有問題。

根據「2016開放台電結案報告」各項議題回應說明中,論及:「因應氣候變遷及近兩年系統備轉容量偏低之困境,經檢討後原定每年 6/16-9/15 夏月期間不安排大型機組歲修,2017年調整為5/21-9/30不安排歲修為原則。」

回到5/13當時林口3號燃煤機組(80萬瓩)、核三1號機組(95萬瓩)、協和4號燃油機組(50萬瓩)、興達2號燃氣機組(44.5萬瓩)、大林6號燃氣機組(55萬瓩)、大潭6號燃氣機組(72.5萬瓩)等等在歲修或因故停機。當時計約達10 %的發電機組不能運轉上線。

但是截至今年五月底,協和4號、興達2號燃、大林6號及大潭6號,共四部大型機組仍在歲修,最晚預計7/19才會全部歸隊。

顯然台電在這一方面不符上述2016年報告:在5/21-9/30不安排歲修的原則,對此要負最大的責任。

再生能源發展較預定延遲

台電在5/13經濟部記者會指出,較原本預估再生能源供電量不足:水力機組減少180萬瓩,太陽光電比預測少了30萬瓩,風電也比預測少了25萬瓩。

若我們重新檢視5/13停電當天發電量,台電官網指出14:30太陽能為280.8萬瓩、風力為8.4萬瓩、抽蓄發電為122.2萬瓩;14:50太陽能225.5為萬瓩、風力為7.7萬瓩、(救援性的)抽蓄發電為227萬瓩。

太陽能發展時程較預期延遲,政府規劃的大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至20%,其中太陽光電截至2020年底累積總裝置容量應達6.5GW,但據台電官網指出截至2021年3月完成僅5.76GW,未達發展目標。經濟部官員解釋,因疫情影響,光電板部分原物料短缺,預計會在第二季可趕上。

風電發電量也不如預期,經濟部預計原本2020年累計設置目標約520MW(0.52GW),雖然截至2021年3月完成已有937MW(0.937GW)。但風力最大的問題是不穩定性、季節性變化頗大,台電統計指出台灣東北季風強盛,每年 1-3 月及 10-12 月的發電量約佔整年度之 70%,相較之下夏季用電高峰4-6月恰是風資源最弱的季節。

水力部分,台灣從去年就進入嚴重的乾旱,進而導致水力發電的發電量呈現跳水式的下降,原本2019年有55.18億度,但在2020年僅剩29.97億度,水情不佳已經連帶影響到發電情況,今年水情乾旱更為嚴重。

承上述,台灣的能源政策出了非常嚴重的問題,台電在能控制的火力發電下未規定排定、控制歲修時間;在太陽能裝置容量發展上遠遠落後原設定進度;風力發電上沒有考慮到季節性因素,原預計風力會有32.7萬瓩(現實發電量7.7萬瓩,預測少了25萬瓩);水力發電量沒有考慮到氣候變遷因素,大幅減少。

產業用電量大增、民生用電也大幅成長

根據經濟部公布2019、202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2020年用電量為2,711億度,較2019年成長2.1%,其中,工業部門增加2.1%(31億度)、住宅部門約6.4%(30億度)。

2020年發電量為2,798億度,較2019年增加57億度,其中,燃氣機組發電量為999億度,較2019年增加87億度;太陽光電發電量61億度,較2019年增加21億度;風力發電量為23億度,較2019增加4億度。在能源轉型的過程,即使再生能源不斷發展,也被工業及民生用電成長抵消了。

2020年工業部門的用電為1,506億度,佔用電量55.6%,我們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對於能源需求持續增加,用電大戶也應該必須自己節電、生電,而且是生綠電!2021年施行的《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規範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用戶,必須在5年內設置契約容量10%的再生能源。用電大戶條款必須轉型為友善環境企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政府應借工業用電的增加的趨勢,順勢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當國際上的各大企業都加入RE100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的時候,台灣也應該加緊跟上此國際潮流,依統計RE100的成員企業平均預計在2028年完成目標,75%的成員預計在2030年完成目標,台灣政府卻只要求2026年前用電大戶有10%要用再生能源,遠遠不足。

就用電數據分析得以上停電原因,對此台灣環保聯盟向政府有四大訴求

1.政府應在綠電建設上加速進展
綠能建設應要有超前部屬,以應對將來氣候變遷、及減碳之需求。同時要求政府加速綠能發展進度,把過去落後的進度補上。

2.加速本年歲修,六、七月份歲修結束後,不應再停電
檢討台電目前的歲修排定制度,嚴格落實「2016年的檢討報告」結論。

3.用電大戶應共體時艱,工業與民生都應加強節電
政府雖訂定5年的緩衝期,但政府應盡力督促企業盡快達標,並逐年提高購買再生能源的比例,從10%逐漸到RE100的使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標準。

4.提前做好來年的用電預估
政府應重視氣候變遷的影響,以政策來因應,中央氣象局應針對氣候風險建立相關預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