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9微克,護健康– 環境部應加嚴空氣品質標準、修改AQI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5/21回應了近日有關空品標準修訂的爭議,長期關心本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肯定彭部長在首次新聞發佈中積極回應的態度,但提醒彭部長空氣品質可以務實穩健逐步改善,健康防護則不能等,空品標準連動著空氣品質指標(Air Quality Index, AQI),與民眾日常的健康防護息息相關,目前的空品標準及修正草案內容都過於寬鬆,民眾的呼吸暴露於致癌物中而不知,應盡快修改。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對於環境部彭啟明部長自許為中央部會的永續長、將檢討空品標準表示肯定,但她提醒彭部長,空品標準關乎AQI綠燈、黃燈、橘燈的分界點(表1),是民眾日常呼吸防護的重要參考依據,目前PM2.5 15μg/m3顯示良好,早已不符合公衛等學界研究的科學事實,錯誤的良好燈號將使民眾誤判,所致的健康防護缺漏已經不容再拖延。美國基於人體健康研究證據已將其年均標準下修為 9μg/m3,PM2.5對台灣人的健康傷害不會比較輕,應比照加嚴,預防勝於治療,9μg/m3以上就以黃燈提醒全民留意防護

表1:台灣的空品指標與PM2.5濃度

AQI 指標 PM2.5(μg/m3 )  24小時平均值
良好 (綠燈) 0~15.4
普通 (黃燈)15.4~35.4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橘燈)35.4~54.4

王敏玲強調,空品標準的法源是《空氣污染防制法》(以下簡稱空污法),立法目的是「維護生活環境國民健康、提高生活品質」,是否足以維護健康端視科學實證結果,並非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更不該是環境部「權衡」後的結果。而生活品質跟空氣品質很有關係,王敏玲展示高雄民眾到屏東途中所見景色說,空氣品質好時,可以見到壯闊美麗的大武山,空品差時,山就不見了–這就是生活品質的落差! 她指出,目前彰化二林、雲林斗六、嘉義新港、台南、高雄橋頭、左營、鳳山、小港及屏東等地去年PM2.5年均值18.2~20.2μg/m3,都超過 9μg/m3的2倍,與彭部長提到的全國年平均值13.7 µg/m3差距很大,應盡快修改空品標準及AQI。

台南市家醫科醫師潘致遠指出,2012年環保署制定了PM2.5的空品標準,如今環境部終於又將再次修訂,但新內閣上任前幾天,環境部竟根據國衛院的研究成果並「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預定修為12μg/m3PM2.524小時平均值竟然原封不動為35μg/m3其實國衛院早在2018年便根據多年實證研究結果建議PM2.5標準值訂為年平均10μg/m3、24小時平均25μg/m3(註1),WHO 2021年則提出更嚴格的空氣品質指引(註2)。

潘致遠醫師表示,台南站去年(2023)PM2.5年均值仍高達19.3μg/m3,超標嚴重,台南上風處縣市應有更積極的管制作為。他舉近年國際重視空污管制為例,包括歐洲議會及美國都啟動標準,或未來改善目標的修訂。美國加嚴空品標準中的PM2.5年均濃度,是參考了許多公衛研究及科學證據。依美國國家環保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說法,此次調整預計可望於2032年前增進460億美金的淨健康效益,包括防止4,500 人過早死亡、避免29萬個工作天損失。美國國家環保局認為對健康空氣投資每1美元,將會產生77美元的效益–投入資源來改善空污是增進全民健康的關鍵,尤其與空污相關的死亡、慢性病都造成我國龐大的醫療資源負擔,確實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政府別讓污染成本消耗過多的健保資源。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會長耿明誼表示,這次環境部四年一次的空氣品質標準修法,對於下修的部分,強度不足,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感修法」。關於 PM2.5 的年均值,雖然已經下修,但是24小時平均值卻沒有同步調降。一年有 365 天,每天的空氣品質都會影響民眾健康。不從24小時平均值開始要求,難道年均值會憑空改善嗎?因此耿明誼希望PM2.5的24小時平均值可以調降至25μg/m3,也希望環境部盡快修正連動AQI。

此外,耿明誼認為環境部應該下修「空氣品質嚴重惡化警告發布及緊急防制辦法」。尤其是中級預警, AQI 超過 150 的次數極少,好鄰居條款似乎形同虛設。而國衛院最新的報告也指出,空氣品質對國民健康造成了致命性的傷害。因此,環境部理應下修 AQI 至低於 110 時就啟動中級預警。

另外,由於資源循環燃料即將取代部分燃煤,耿明誼要求不能僅使用燃煤的空氣品質標準,因為這已經落伍。應該跟上新燃料的速度。呼籲彭啟明部長,必須燃燒 LASS(註3) 的靈魂,同步加入氯化氫、戴奧辛以及因燃燒垃圾燃料而排放的相關重金屬的標準,建立有害空氣污染物(HAPs)的管制標準。嶄露科技治理空污的智慧,莫辜負大眾對乾淨空氣的殷殷期盼。

台北市民李宇恩自述是過敏兒且有氣喘病史,是空品指標中所謂的「敏感族群」。他表示一直以為只有中南部的空氣比較差,但根據2023年空氣品質監測報告,住家最近的台北市大同站AQI達良好只有65天,良好的比例竟比許多中南部的測站還要低。身為一個台北市民很難相信,台北的空氣品質竟不如預期。

李先生認為,大多數民眾與他相同,欠缺對空氣品質的專業知識,因此不理解這些監測數據的意義,只能信任政府給出的燈號判斷當下空氣品質,做好生活上的防護。依照目前的政府規劃的PM2.5年均標準草案來看,台北市整體不需太多努力改善就可以達標。作為長期生活在台北市空品較差地區的市民而言,希望政府能以民眾健康為優先考量,訂定更嚴格的標準,讓AQI更能發揮警示敏感族群的作用,也讓地方政府有持續提升整體空氣品質的動力。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520後新政府上台,環境部不僅要面對該如何讓台灣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時也要持續改善空污,於2012年尚未通過《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的年代,當時的環保署依據《空污法》將溫室氣體公告為空氣污染物進行管制,而升格後的環境部大氣司也提及其業務亮點,包含減空污及減碳共利成效,我們期待在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減空污與減碳的力道能同步加強。

關於空品標準制定流程,環權會再次呼籲環境部應參考美國制定空品標準時,將科學評估(Integrated Science Assessment, ISA)部分納入公民參與,讓人民了解學者專家對空品標準的科學意見,增進全民了解空品標準,出外活動才能有所依據。他提到,2020年環保署曾於空品標準草案研商會承諾,下階段空品標準制定將納入與團體討論,強烈要求環境部實現當時承諾。

王敏玲執行長最後再次說明PM2.5沒有閾值,9μg/m3並非對健康就沒有影響,地球公民基金會10年前在高雄的國中、小升起空污旗,就是提醒民眾在低濃度的污染下也要留意防護。環保署已升格為與經濟部平起平坐的環境部,國家的永續長應勇敢地修正空品標準與AQI,嘉惠全民,也催生出更好的防制技術、更積極的環境及產業轉型政策。

註1:資料來源107.12.31 懸浮微粒特徵對民眾健康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註2:2021年,WHO再度更新PM2.5空品指引為年平均5μg/m3、24小時平均15μg/m3

註3:LASS(Location Aware Sensing System)為「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