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高中生上課使用手機、平板如何規範?教育部5/21公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後簡稱行動載具管理原則草案),制定大方向為「關機」為原則,再強化必要管理方式,要求各校依照實際續求訂定管理規範,引發許多高中生反彈。
「草案未問學生意見,教育何來民主自由?」由高中生組成的「捍衛全台學權行動」及「台灣未來的主人們」今(24)天早上8點冒著大雨前往教育部門口靜坐抗議,學生團體批評教育部制定「收手機政策」未調查學生民意也未參採學生意見,嚴重侵害學生自主權益,要求教育部退回草案。
接收陳情的教育部科長裴善成表示,目前行動載具草案還在公告修正階段,預計6/1將辦理一場學生座談會,教育部會謹慎採納各界意見,也歡迎學生參與,共同討論相關管理原則修訂事宜。
高中生上課用手機將被管制?學團抗議教育部未聽取學生聲音
教育部先前已頒布相關學校手機使用原則(108年6月17日以臺教資(四)字第1080060697號函頒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目前國中小大多上課時禁用手機,高中職則視各校校風而定,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時使用外,大約分成自由使用、部分時間可用(例如上課關機但下課及用餐時間可使用)、在校時間皆禁用等情形;禁用手機又分為學生自行關機置於書包或由校方集中代為管理等方式。
教育部於本次修正草案說明表示,為避免學生在課堂時間因使用行動載具,影響學習專注力及學習效率,草案規範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時之外,其餘時間應以關機為原則,再強化必要管理方式,以符合教學現場及學生合理合規使用手機之需求。
教育部表示,本次草案修正重點在於「管理規範明確化」、「管理彈性化」與「分階段並同一方式管理」,讓學校能有所依據並因地制宜。國中小學應由學校或各班以集中方式保管行動載具,高中則由校方訂定管理規範,並應邀集教師、家長、學生各方代表召開會議,共同討論管理機制。
收手機就能解決社會問題?學團批評教育部:治標不治本
捍衛全台學權行動發言人王竣諺表示,教育部制定「行動載具管理原則草案」沒有經過多數高中生意見的民主討論,教育部還以網路霸凌、性影片犯罪問題等問題為由企圖集中統一管理學生手機,從最弱勢的學生下手,根本是治標不治本。「這些問題不是收學生手機就能解決的,教育部更應從教育方面著手改變性別歧視、校園霸凌、升學主義至上等社會問題。」
王竣諺說本次公布草案前,教育部僅在去年10月開過公聽會,學生代表寥寥可數,有別於教育部過往制定政策時,北中南舉辦多場公聽會的程序,這次不但沒有廣泛召開公聽會,也沒有進行民意調查或進行政策辯論,等到學生強烈抗議後,教育部才說6/1要舉辦一場座談會,根本沒有誠意。
捍衛全台學權行動成員、板橋高中學生蔡承佑表示,目前板中不限制學生使用手機,上課時學生有需要時可用手機拍板書、筆記等,也有人使用平板或筆電輔助學習,若全面管制學生使用載具,將使學生數位學習方式受損。
本次「行動載具管理原則草案」將明確要求國中小學管制手機,高中雖開放各校訂定規範,蔡承佑認為校務會議上學生占比僅佔8%,導致很容易被校方或家長代表透過票數輾壓的方式否定原本符合學生觀點的管理規範。
蔡也提到,草案點出違反行動載具管理規範可進行獎懲處分,目前已知屏東高工規定學生違反該校攜帶行動載具使用管理要點,經勸導而不改善者可記小過,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他也質疑,若教育部只是為了避免學生沉迷手機、耽誤學生學習而限制手機的使用,未來是否會為了避免糾紛而限制學生談戀愛、禁止學生閱讀小說或限制玩手遊?
最後學生們疾呼教育不是命令,學生的聲音不能被忽略,教育部若不退回草案,他們將再號召全台各地高中生挺身而出,要求教育部認真面對學生民主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