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西藏自由文學獎】東智

編按:公庫與台灣自由圖博學會合作【西藏自由文學獎】線上策展,收錄第一屆西藏自由文學獎的得獎作品,欲進一步了解西藏文學獎的初衷,可前往〈給無名者的情書—寫在得獎作品專題之前〉。文末有西藏自由文學獎作品總覽連結;想了解更多活動詳情與其他作品,請到西藏自由文學獎活動部落格

文 / 無名者

1 牙齿变白 2 怎么戒烟 3 怎么醒酒 4 怎么戒酒

5 怎样除去口臭 6 嗓子哑了怎么办 7 牛皮癣 8 牙痛绝招

9 鼻子流血怎么办 10 鱼刺卡喉 11 脚气小窍门 12 病后耳聋

遇見東智,是在達蘭薩拉,北印度,西藏流亡政府的所在地,雨季裡一座飄浮的山上。

平日用來計量時間或空間的方式在達蘭薩拉並不適用,當達蘭薩拉隨著殖民者被標註在地圖的那一刻起,似乎便註定了要與飄移緊密關聯,殖民者的離開與移民的到來,或者更早之前,西藏還被稱為吐蕃,達蘭薩拉還不被稱為達蘭薩拉的那個年代,另一群移民們。作為一個地名達蘭薩拉從來不曾出現過,但也未曾消失。像雲,或霜或霧或雪,達蘭薩拉隨著人群移動,人群隨著風移動。比起山,達蘭薩拉更像島,隨著天災人禍的海潮,更迭自己的位置,唯一不同的是,島嶼能夠泅游渡海,達蘭薩離了山,仍是與艱辛緊密依偎的黃土地。

待在達蘭薩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句話指得是一種經驗,英文動詞的那種,經驗眾多的時間到來、穿越身體,然後消失。每個人的時間感都不盡相同,連帶著時間在每片肌膚上展現的樣貌也不盡相同。原本應該是所有人生活在其中的時間;標記在報紙邊緣、手機螢幕上的那串數字,反而成為參考用的座標,與空間一起,必須被放置在多重身軀裡才能被理解。每個構成達蘭薩拉的肢體都是容器,裡頭盛著達蘭薩拉的時間,沒了這些,就一片與雪山相連、無邊無際的荒野。

不知道飄盪是不是一種吸引人的氣味,通常來到達蘭薩拉的人有幾種:長期支持藏獨運動的社運人士;懷抱理想的宗教份子;搞不清楚人生方向的後嬉皮,還有像我這種對現實感惶恐,跟著社運團體從台北逃出來的城市難民。大部份的人來到山上,對於失去重心這件事或多或少帶著過時的憧憬,只有少數翻山而來的人對於漂移感到倦乏,即便覺得困頓,這兩類人還是被迫在達蘭薩拉產生交集,我與東智也只是眾多矛盾中的其中一個。

東智是境內出逃的藏人,在廣場附近的咖啡店工作,瘦小,皮膚蒼白的男孩,看起來大約二十歲上下,涼冷的雨天只穿著一件領口磨損的深色上衣,袖口捲到肘下,露出青筋浮凸的前臂。東智說自己沒有上過學,說藏語,但不會書寫藏文,在咖啡店時東智講英文,菜單上寫得一手漂亮的書寫體,偶爾,遇見亞洲面孔的年輕人,會用重鼻音,飄飄翹翹的中文問:「你有去過西藏嗎?」

真正開始認識東智是在離開達蘭薩拉後,在這之前我們見了三次,或許更多,社運團體的負責人兼半個導遊,與咖啡店的老闆娘頗有交情,聽說是在香港三一大遊行上認識的藏獨戰友。初來乍到加上導遊大力推薦,前一個星期大半團員除了公開的聚餐,私下也會來咖啡店解決三餐。後來在一頓稍遲的午餐與沒什麼顧客的雨天裡與東智淺聊了幾句,加了臉書好友。

最近你为什么不来我的地方那。我很想见你 还要很想跟你聊天

嚴格來說東智並不是東智,至少,藏語裡並沒有「東智」這兩個音,或許是為了方便講中文的我稱呼,或許是害怕來自雪山另一頭的間諜,東智可以是冬至、鶇鷙或东治;關於他的一切有可能是不耐煩之下杜撰的故事,也有可能是其它逃亡者觀點,來源可能是報紙、電影、小說,經過東智的記憶重新講述,但也有極大的可能,連聊天這件事都是虛構的。隔著螢幕,和我交談的可能是任何人,而這些人都被稱為東智。

像待在達蘭薩拉那些曾經翻越雪山的人一樣,過去總是有段空白讓探問顯得冒犯。東智的臉書從 2009 年開始,靠著出逃的日期也靠著 1988 年出生的所在,堆疊著彆扭的簡體中文,零散地摻著藍底的大事記,越往上端越多英文訊息,偶爾出現幾張照片,背景多在達蘭薩拉的咖啡廳,工作的地方。從照片的顏色與顆粒感,猜得出是大學生愛用的拍立得相機,還有幾張是仿傳統相機鏡頭的手機照片,東智手上拿著準備上桌的食物,對著鏡頭露出困窘的微笑。不同鏡頭裡的的東智,不同的相機牌子、不同的流浪與不同的人們。似乎,時間從翻越雪山的瞬間就停止了,或者,在這些試圖流浪的人所拍攝的相片與訊息中來來去去而不再向前。

或許長期與流浪相處的人比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的我更理解虛擬社群的運作方式也說不定,東智臉書上的中文訊息有些帶著流行歌的影子;有些複製了健康保健的文章;也有些,拖著錯別字與英文般的倒裝句,寫著失敗的戀情,幾行大事記記著高中、大學的畢業年份與學校名稱,與 2011 年一整年份的旅遊。

對東智而言,這些全都來自一段稱為東智的時間,不管是希望實現的或是已經實現的,在臉書上既是願望也是現實,畢竟誰也無法記錄一個完整的 2009年,而那些不被記錄的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被排除在外呢?如果僅因為沒有發生在現實之中,那也太冷漠了。真切存在的是,曾經出現的念頭而今被放置在臉書過去的時間軸裡,其中載浮載沉的是另一個東智,二十八歲,2010 年從高中畢業,在 Student for a Free Tibet 上班一年後考上大學,主修英文。

與東智的溝通並不能說順利,東智能使用的中文有限,大部分的時候需要借助英文傳達意思,而我的英文太差,往往需要翻譯軟體才能理解東智送來的訊息。回覆時得先寫下中文,拆開較長的句子,像拼圖一樣,將單字嵌到另一組英文的骨架中,重新拼裝成另一個句子。在文字的磨耗裡,內容變得原始,而真實。

morning

miss you

see you

我自己喜欢学习可是来到这里印度 我的父母总是说回家 然后我离开学校去泥怕尓可是没能回家了

回到台灣後,時間又回到了原點,工作,念研究所,創作,想辦法發表、想辦法讓別人明白當代藝術是什麼。在台北的生活與居住並沒有直接關聯,驚人的房價與物價,與竄流的資訊。居住,不如說是漂流,從跨越北回歸線的那一刻開始。

家,對居住在島嶼上的人而言是個難以理解的概念,並不是因為疏離,而是因為一直生活得太靠近,所以必須透過不斷地逃離來測量那座維繫彼此的根系。從島嶼的南端到北端、島嶼到另一座島嶼,離開,是為了回家,但從來不是居住著擁有相似特徵的人們的地方,而是回到自己的身體裡,是對自己招魂,自由的。

當東智變成臉書上的小綠點時,家就顯得單純多了。在家與不是家的地方,隔著山、詭譎的政治與來不及到達尼泊爾的同伴,騰訊與電話串著家,而世界在另一頭,與自由、信仰,臉書在一起。似乎,離開的瞬間家才真正出現,而離開的理由是為了自由,自由與家,如果沒有對家的嚮往,就不會選擇自由,如果沒有自由,家也就不曾存在。

就是说从小到大爸爸妈妈总是跟我们说你们藏族人。50 年以前我们有自由我们是一个国家。然后共产党来了西藏 杀西藏人 破坏西藏 占领西藏。 然后达赖喇嘛跑出去印度。 就是这些过去的故事总是听听

跑出去印度这就是变成了我的梦想

所以天天想去印度 拜见达赖喇嘛。 想清楚印度的西藏流亡人

那你現在夢想實現了,有沒有產生其他的夢想?

有啊。回国去想做点事

注意安全,別讓朋友傷心呀?

伤心谁呀?

我以為不去碰觸過去的空白是一種禮貌,但顯然東智不這麼覺得,就像習以為常的那些故事一樣,再荒誕不經都帶著幾分現實的影子,顯示他們確實來自一個與講述者相同的時空,或者,他們是說書人無法到達的城邦,而說書人只是他們的影子。當東智說故事的時候,東智也是那道影子,比起來,夾帶在臉書私人訊息中的照片:穿著磨舊的皮靴、襯衫與牛仔外套,站在泰姬瑪哈陵前的東智,平凡而單薄,過曝的畫面像極了二十年前盛極一時的個人旅遊照。

自由是道複雜的習題,不論是一出生便失去國家的;出生但不確定是不是在一個國家的;或是出生而不知道國家在哪的。自由有時是一種方法,有時則是目的,更多的時候,自由只是一種狀態,出現在追求自由的路徑上,當穩定下來的那一刻,自由的狀態就結束了。最貼近自由的方法,就是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擺盪,永遠不自由,也永遠都有可能自由。

擺盪的方式有許多種,像東智這樣的,時間停留在雪山裡,生活被抽成真空,與短暫停留在達蘭薩拉的外國女孩們談著短暫的戀愛,騎檔車、喝啤酒,過聖誕節與西曆新年,慶祝自己的生日,但不慶祝藏曆新年:沒有家的人怎麼能慶祝藏曆新年呢?頂多稱為過年罷了,跨過了這年,還有無數失落。或另一個來不及到達尼泊爾的東智,迷失在風雪裡,自由粘在刺刀般的風裡,風粘在僵硬的手指上。東智不肯明說的,東智的陰影都落在空白鍵上了。

也有選擇不翻越雪山的東智,任自己被火焰吞沒,將犧牲作為自由的選擇。東智死亡那天,東智正準備翻越雪山,我在台灣,思索逃離台灣的方法。

東智與東智與我,全是在自由與不自由裡擺盪的人,過去我們並沒有因為自由

而相遇,現在也是。

不喜欢说未来的事了

恩,我也不喜歡

西藏自由文學獎作品總覽

【散文組得獎作品列表】
第一名Morris Huang我們同樣沒有名字
第二名沙力浪遙遠的星光
第三名無名者東智
佳作半點鐘的電視節目
佳作林蕙雯冬思
佳作蓬沙沙洛桑的金剛舞
佳作朱世宇我多麼羨慕妳
看更多散文組決審入選作品
【現代詩組得獎作品列表】
第一名無名者給無名者的情詩
第二名言語道斷和即將死去的自己說
第三名廖瞇像個人
佳作曹馭博高地遠行
佳作李懿沙的拉術
佳作奧黛莉赫滿我是一個悲傷的母親
佳作阿咪啾選擇在秋天遠行
看更多現代詩組決審入選作品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