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工

自己的歌自己唱 南洋姐妹不想流浪

文 / 管中祥

一群由新移民女性及本地人組成移民團體「南洋台灣姊妹會」,繼幾年前拍攝紀錄片及成立劇團後,最近她們打算錄製《我並不想流浪/ Drifting No More》音樂專輯,自己製作、自己演唱,自己唱出自己的故事。

雖然人們總是對「異國婚姻」充滿著浪漫情懷,但如果結婚的對象是來自東南亞的移民,許多人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因為總有人覺得,會嫁到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無非是希望改變在家鄉處境,換來好一點的經濟生活,她們只是台灣的「補充人力」,也彌補許多本地人對「結婚」及「傳宗接代」的渴望與需求。

若只從這樣角度思考跨國婚姻,不但輕視了台灣和東南亞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也將新移民視為可計價的「物品」,還忽略每一個移民婚姻背後的多樣故事,以及移民者的真實情感與生活經驗,甚至也忘了,這些新移民女性早就是台灣社會的重要組成,並且為台灣社會帶來多樣且豐富的面貌。

十五年前,當時的交工樂隊發行的《菊花夜行軍》專輯裡,就收錄了一首描述新移民女性來台心聲的作品〈日久他鄉是故鄉〉,這首由「美濃識字班」姊妹們參與演唱的歌曲,唱出了他們漂流、鄉愁,以及相互協力與落地尋根的渴望,這也是在當時社會及大眾媒體對新移民充滿汙名描述及情緒中,少數由社會邊緣弱勢者透過音樂自我發聲,社會對話的音樂創作。

這群識字班的姐妹後來成立了「南洋台灣姊妹會」,陸續在社區大學開設「識字班」的課程,不過,她們不只想讓東南亞移民有機會認識台灣的文化及環境,還開設工作坊,向台灣朋友介紹東南亞的文化、歷史及日常生活,姐妹們不僅是學習如何在台灣生活的「學生」,也是引領本地人認識東南亞的「老師」。

人們眼中的「弱勢者」其實是有能力的「主體」,但因為不友善的環境,或者需要長時間的生活適應過程,往往讓我們看不到「弱勢者」真正的能力,甚至習慣性地以刻板印象面對或排斥,忘了他們本有的美好。特別是當社會制度以「規訓」或「預防」他者的方式對待時,更容易讓我們看不清「他們」和「我們」共有的特質,同時也讓「他者」必須更多的心力面對社會的不友善,去除來自社會及媒體的汙名。

2010年,姐妹們拿起攝影機,用自己的角度和眼光,訴說了來自東南亞及中國的移民女性參與移民運動的艱辛歷程,她們自己拍攝、剪輯、配音、填詞、譜曲、演唱完成了「姐妹賣冬瓜」紀錄片,並且入圍女性影展;她們還成立「南洋姐妹劇團」,自己編、自己導、自己演出自己的故事,不僅在台灣巡迴,還受邀到國外演出。

對她們來說,這一連串的文化行動無非是想多介紹一下自己的真實生活給台灣社會,也希望台灣能對她更少汙名,更多理解,但,這其實也只是人與人相處的根本之道。對她們來說,離開家鄉,離了根,但卻未必能在新環境裡得到真正的接納,其實,日久他鄉是故鄉,她們並不想流浪,也希望我們可以好好聽聽她們的故事。

《我並不想流浪/Drifting No More》 姊妹發聲音樂專輯募資網頁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