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教育,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向下紮根優先於高空煙火 青年學者要求改善工作環境

文/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向下紮根優先於高空煙火
教師節前齊聚教育部,青年學者要求改善工作環境

教師節前夕,高教工會與各大專青年學者代表齊聚教育部前,齊聲呼籲:向下紮根優先於高空煙火。要求政府全面改善高教工作機會與勞動條件,再談玉山、哥倫布、愛因斯坦[1]、深耕等計畫。

出席者手持五株種子盆栽,分別象徵當前高教青年學術工作者中五個最需要照料的群體:專任助理教授、專案教師、博士後、兼任教師、研究助理。他們提出五項具體訴求,要求政府正視幼株發展需要的土壤,是把缺做足、合理化教研工作量、保障勞動權益,才能成就高教大樹。

出席者強調,目前每年大專教師員額減少近600名(104學年度至105學年度,自48407名減少為47848名),去年大專助理教授員額就減少了991名(104學年度至105學年度,自12900名減少為11909名),現實中青年學者儘管優秀,也缺乏合理機會。更何況,這之中更多助理教授是改以一年一聘、不受教師法保障的「專案教師」名義聘任,隨時可能遭到不續聘。對青年學者來說,問題出在「機會嚴重不足」,有意願也難有機會尋得專任教職,而非簡單的待遇問題。

是故,政府真正該做的是拿出資源,普遍改善大專院校的生師比(恢復至1990年代的公立學校水準,約18.5),增加(至少維持)專任聘僱機會,確保編制外與編制內同工同酬同權,才能讓高教妥善發展、向下紮根。

大專院校教師人數變遷-按職級區分(101~105學年度)

學年別總計[2]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3]講師其他[4]
105學年47,84812,22215,00711,9094,8283,882
104學年48,40712,11614,99312,9005,3523,046
103學年49,03711,77615,07813,2976,0002,886
102學年49,69211,25915,09913,5786,7712,985
101學年49,80210,90714,91013,9607,6212,404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查詢網

教育部對於這些「機會嚴重不足」的狀況,並非全然無知。高教工會根據教育部統計處所公佈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大專院校專任教師不但員額縮減,而且對於青年學者來說,的確大幅失去機會,導致教職的「高齡化」狀況。

其中,年齡在35~44歲的大專專任教師,在97學年度時,仍有19720名。但到了105學年度,竟只剩下11491名,大幅縮減了42%!而年齡在34歲以前的大專專任教師,在97學年度時,仍有3444名。但到了105學年度,竟只剩下1255名,近乎「絕跡」。僅有45~54歲以及55歲以上的群體,人數逐年增加(儘管不分年齡的大專教師總數仍是減少)。這反映了,對青年學者來說,台灣高教環境根本沒有提供合理的就職機會。就職者年齡的高齡化,還恐將導致學術發展新陳代謝弱化,阻礙學術創新的可能。此一基本問題不改善,只做高空煙火的補助,有何意義?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查詢網〉;資料整理、製圖: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除了工作機會問題外,新一代的學者也面臨了教學研究服務壓力加劇的狀況。除了被「限年升等」與「I級期刊」所逼迫要進行研究點數累積外,還經常得配合學校所要求的種種行政、填表、計畫、服務工作,甚至得扛起招生業務甚或被強迫兼任行政職。這些不斷擴張的工作內容搭配起逐年修改與增加的評鑑辦法,以及未限年升等或未通過評鑑就不續聘的聘約,使得青年學者已得耗費全數精力,而沒有辦法把焦點集中在實質性的教學研究本業上。近來更屢屢傳出青年學者罹癌、過勞、憂鬱的悲劇狀況,苦不堪言。

教育部與科技部作為大學教研的主管機關,不對此類亂象拿出辦法介入,只以為拿出補助經費給少數個人當誘餌就可以培養出「愛因斯坦」?這根本是錯誤診斷,也漠視大學教育現場的實際狀況。

而在大專第一線教學研究人力中,已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連「專任」工作機會都不可得,而是以(一年一聘)「專案」或(時薪制)「兼任」等編制外方式受聘僱。他們儘管教學研究能力並不亞於專任教師,但其薪給與工作時數,卻遠遠比專任教師惡劣,也沒有同等的機會能申請各類學術補助或福利。而且至今,在教育部的堅持下,這群編制外教師仍處於「不受教師法保障,也不受勞基法保障」的窘境,經常面臨學校的恣意不續聘所威脅。試問:當青年學者多數淪為「臨時工」,政府不思改善,不增加專任聘僱、不拿出同工同酬同權的改革,只是拿出幾個高薪計畫宣稱要延攬優秀學者,這能有何高教實際發展?

基於這些現實,出席者再次向政府喊話:各種高空煙火式的「玉山計畫」、「哥倫布計畫」、「愛因斯坦計畫」,或不改善高教基礎、依舊沿用五年五百億競爭型經費邏輯的「深耕計畫」,都不足以改善高教環境與青年學者的苦境。政府該做的是拿出資源,從基礎環境的改善做起,營造合理的工作機會與勞動環境,人才自然會回流與茁壯,教育品質自然能提昇。

出席者向政府提出五項具體訴求:

一、增加大專專任教師聘僱人數,以改善生師比(恢復至1990年代公校水準)。

二、編制外教師(包括專案教師與兼任教師)應與編制內教師同工同酬同權。

三、編制外教研人員應受勞動法令保障,並得比照編制內人員申請研究補助。

四、研究助理應受勞動法令保障,杜絕不當剝削或學術壓榨。

五、高教基礎環境的整體改善,優先於以競爭型經費計畫補助少數。

[1] 根據媒體報導,「科技部9月20日公布「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包括32歲以下的愛因斯坦計畫及35歲以下的哥倫布計畫,提供三至五年的研究計畫,每年各提供每人500萬、1,000萬補助,預計每年分別補助50、30名年輕學者,四年將投入50億元。」

[2] 不含編制內助教。

[3]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公佈之〈106大專校院定期公務統計報表表式及編製說明〉,專任教師相關職級包括一般專任教師外,也包括合「教師法」、「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專科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選辦法」、「大學聘任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辦法」或「國立大學校務基金進用教學人員研究人員及工作人員實施原則」之相關規定,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等名義之教師。換言之,此處數據除了一般專任助理教授外,也已將國立大學專案助理教授計入。

[4]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公佈之〈106大專校院定期公務統計報表表式及編製說明〉,「其他教師」係指「軍訓教官、護理教師及其他不具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等名義之教師而言」。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