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荒漠玫瑰──改革社會的公民實踐

圖/Rita Willaert

文/黃盛傑(新竹市天主教磐石高中 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公民教育在校園內從來就不該是副科!

在國際互動日益頻繁、多元價值並呈的未來社會,解決紛雜問題的能力以及尊重包容異己的態度養成,已是國民應具備之基本素養。依此觀點而言,公民教育更顯其重要。本文略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基礎──核心素養概念,並側重於社會參與面向之說明。藉公民與社會學科課程綱要內容之粗淺介紹,以凸顯未來優質公民的可期待性。

壹、甚麼是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1]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貳、關於核心素養之「社會參與面向」

在全球化時代,人際互動更為頻繁,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不同領域之差異,益發容易引起緊張或紛爭。未來公民應該具備以行動與他人建立適切人際關係,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培養與他人或群體互動的素養,以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參、建基於核心素養的公民態度[2]

一、願意同理與尊重:應同理個人或不同群體在社會處境中的經歷或情緒。台灣社會是個多族群的組合,各有不同的歷史淵源及情感。近來又增添同志婚姻議題,導致長久以來婚姻模式的解構及重塑。不同立場的個體宜先同理他方,尊重社會中不同主張及差異。傳統上單一標準的思維模式,亦應逐步修正並肯認多元社會、多元文化的現實。以溝通協調代替衝突抗爭,以包容異己代替歧視打壓。

二、願意自省與珍視:肯定自我價值的同時並無須否定對方的存在,在多元文化社會脈絡之下,個體相互之間雖有差異,卻無好壞優劣之分。培養能尊重並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進而珍視並願意維護重要的公民價值。

肆、建基於核心素養的公民技能

多元價值社會裡衝突總是難以避免,發生衝突之後,重要關鍵還在於如何界定問題、解決問題。依「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問題解決步驟如下:

一、發現與界定問題:對想要探究的議題或現象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有可能是指認一個尚待說明的現象,探究一個現象形成的原因,或是影響現象存在的機制。

二、觀察與蒐集資料:針對研究問題進行資料搜集,搜集資料的方式與資料性質因研究問題而異。

三、分析與詮釋資料:著重證據基礎,可運用不同的分析工具與分析方式,說明資料如何回答研究問題。

四、總結與反思:導引個體思考社會探究的意義,以及在探究過程中,所可能形成的其他研究問題。

藉由上述學習歷程,引導個體學習社會科學的推論與思考方法,培養分析與思辯不同立場、價值或觀點的能力,發展溝通表達以及參與社會改良的公民行動能力。這些課程,正如公民與社會科召集人張茂桂所言,是讓孩子有更多武器面對未來社會的衝突。

從刻正進行公聽會研修的「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看到新選修課程──「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即是由教師協助誘發引導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適當方法。筆者期待未來公民是具備核心素養公民技能的優質公民,能適切界定問題、具備反思批判分析能力、具備參與社會改良的公民行動能力。

結論

面對多數成年國人未能具備良好公民素養,在衝突議題上儘自發洩情緒、遑論理性討論解決方案。在公共場域上就像是荒漠般,既無生意且赤裸野蠻。寄望新課程實施後,未來具備核心素養公民技能的優質公民,像荒漠玫瑰般在公共場域裡帶來無限希望。

後記
在參加2017年10月28日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台北區公聽會,對於反同團體當天的鬧場行為,我想說:歧視就是種惡習,言語暴力就是野蠻,這些不文明的態度,應該只能凍結在這些老輩的人身上,絕不能讓新一代的公民再繼續染上這種野蠻與惡習。這是我身為公民教師的自我期許及要求!

參考資料
[1] 陳伯璋,〈K-12 課程發展願景與行動~兼論台灣國民核心素養與教育改革之關係〉
[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2017年6月22日召開第2次會議確認公告版本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