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200集:維護社會秩序唯一解,死刑有替代方案嗎?

陳淑敏 / 整理

在台灣非常爭議的一個議題就是死刑,尤其很多民調顯示台灣絕大多數民眾支持死刑,很有趣的是一旦發生重大刑案發生,又會有網友說廢死聯盟出來面對,但台灣的死刑仍然持續在進行。新聞媒體常見用網路投票「支持廢死」、「反對廢死」來探測民意死刑態度,然而面對公共議題討論,司法正義難道只是「二選一」的表態嗎?法律刑罰往往被認為用來遏止犯罪率、維護社會秩序,然而除了死刑之外,「有條件替代死刑」還能有哪些選項?

對很多人來說,如何看待生命、看待刑事案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價值,台灣廢死聯盟不斷突破限制,在最近辦了一個活動「死刑替代措施公民審議」,面對社會對立難解的議題,是否能透過公民論壇,廣邀不同立場民眾,在深入理解各種面向之後,更細緻地重新討論,激發其他可能。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廢死聯盟執行秘書王顥翰跟我們談談這個話題。

死刑如何理性討論?

管中祥提到,在台灣絕大多數的民眾都認為「殺人者死」,殺人後得到法律制裁是天經地義,也認為死刑「遏止犯罪」的效果。廢死聯盟在台灣積極推動廢死倡議與救援工作,可以想見非常困難,到底為什麼廢死聯盟仍然無懼輿論壓力,照樣堅持舉辦「死刑替代方案公民審議會議」?

王顥翰表示,在台灣討論廢死,網路上的言論通常相當極端對立,支持死刑的人會覺得廢死的人無情,反對死刑者覺得支持死刑的人難以溝通;而透過公民審議,正是希望提供給民眾更充足完整的資訊,幫助不同立場的民眾更加理解議題,刺激不同的討論面向。

管中祥分享過去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死刑的氣氛,在過去或許較為對立,但近年來漸漸出現不一樣的聲音,「比如說有另外一個選項,在死刑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例如說浸豬籠讓他永遠不得出來,有些人就會開始做調整。」管中祥問到,這樣的討論希望達到的改變是你們活動的目的嗎?還是只是為了瞭解民意?

死刑替代公民審議 廣邀不同立場 實踐民主公共論壇

王顥翰說,透過公民審議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能充分提供參與者關於死刑的基礎資訊,刺激不同立場的人在理解議題本身後能有更深度的討論;另一方面,王顥翰強調,「透過這個過程讓社會不同意見不那麼對立、不是把對方當作仇人一樣,我覺得也算是實踐民主社會的手段之一。」

公民審議的會議分成三種場次,一般民眾、特別關係人場與校園場次;其中特別關係人屬於特殊場次,主要邀請與死刑切身利害相關者,如監所管理人員、相關公務員或加害人家屬等等,關照不同關係人的角度。另外校園課綱場次主要作為種子教師工作坊培訓,提供課綱教案帶回校園教學。

消弭死刑迷思 落實議題知情權 促進正反討論

近年來在網路上常見到關於死刑的投票,如華視就曾經在臉書粉絲團開直播投票問民眾:「殘殺小燈泡王景玉免死,你願意1720萬養他?」管中祥指出,「我們常看到這種投票、選擇式的,這跟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有關,因為我們都把投票當作台灣民主式的實踐,當然這是有問題的。」管中祥好奇,一旦公共討論流於「選邊站」的討論風氣,死刑的倡議不就更加困難,如果立場已經不一樣,又為什麼要坐下來好好談?

王顥翰認為,網路上關於死刑討論經常流於「贊成」、「反對」,猶如平常民眾的投票行為,只知道行使投票,但在投票之前卻未必真正了解政策。王顥翰表示,公民審議正是要幫助民眾理解議題,「希望透過審議形式,要求來的人一定要看過手冊,當場也會幫大家再複習過一次,會有專家演講再讓大家討論。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參與者對於資訊比較能夠充分理解,這樣的情況下來討論,會比網路上只是讓大家投要、不要、支持或反對,來得更細緻一些。」

正式透過審議落實民眾知情權,消弭相關迷思,管中祥質疑,然而釐清死刑迷思之後,又該如何面對「死刑才能遏止犯罪」這樣的論述呢?

王顥翰指出,在審議會議與手冊內容中,主要提供中性資訊,「譬如說再犯率的問題,譬如說關於遏止犯罪,死刑是不是真的跟犯罪有相關?我們也會提出相關數據讓參與者看到,其他國家不管有沒有死刑,跟犯罪率看不出來有相關。」

「有條件替代死刑」 民意轉向五五波

管中祥認為,一般社會大眾對犯罪刑罰流於單一想像,「我常常覺得台灣對於處罰想像力、創作想像力會受到過去經驗的限制,特別是在華人文化殺人者死、報應文化,一直會去框限死刑犯的懲罰或想法。」但是如果在死刑之外有其他選擇,在「有條件支持死刑」的情況下,民意或許就有機會轉向。

過去中研院過去針對死刑的相關研究,台灣民眾針對廢除死刑有76%不贊成,21%支持廢除死刑,可是如果給予更多資訊,比如贊成「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取代死刑,民調就會開始出現轉向。

王顥翰認為以中研院的研究可以看出,「這個民調過程,這些人已經看了很多題目,題目中有很多資訊在裡面,他的呈現是76%(支持死刑)。如果用更多選項,可以用終身監禁、其他刑罰來取代,可以說是五五波的程度。」

王顥翰也提到,在研考會相關的死刑審議中,「經過專家學者的資訊告知,最後做結論時,原本很擔心做出來的結論是支持死刑。在多數意見支持死刑之後,他們的結論是沒有辦法做出結論;這就非常有趣,原本是多數支持死刑,最後卻無法產出結論。」王顥翰認為,透過審議讓民眾獲取更多資訊,遂產生更多反思,死刑到底是不是適合的制度。

落實爭議議題資訊流通 民主討論絕非二選一

管中祥認為這反映出有趣的現象,「我們常常表態跟支持,可是這些表態支持常常會受限於,我們對於事實的瞭解夠不夠充分?甚至選項上夠不夠多元?」回到過去媒體的投票操作在「你願意花一千萬養王景玉嗎?」經常落於二選一、三選一,導致一般人忽略了在二或三之外,可能有各式各樣的選擇性。

「終身監禁」死刑之外的其他選擇?

王顥翰提到,目前台灣尚未廢除死刑,但考察其他廢死國家的例子中,有以下幾個死刑替代方案:一是終身監禁不能假釋,第二是能有假釋機會的無期徒刑;最後是長刑期的有期徒刑,比如挪威的重大刑案,最高判處二十一年監禁。王顥翰指出,不同的刑罰會有不同的問題存在,終身監禁或許會是一般人想像中,比較容易接受的死刑替代方式。

但是「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也可能延伸其他問題,王顥翰說,「假設我是一個沒有可能被假釋機會的人,我對監獄內的(政策作息)可能配合度就不會那麼高。我不管是表現好或不好,我都沒有機會沒有希望了。」終身監禁的受刑人對於監所來說猶如燙手山芋,造成額外的管理壓力,而這樣的選項往往也招致獄所管理人員的反彈。

高再犯率迷思?無期徒刑假釋後再犯率僅 2%
以監禁取代死刑的另一個隱憂,恐怕在於受刑人假釋出獄後再次犯罪的疑慮。對此王顥翰舉出再犯率的研究數據說明,「跟死刑相關主要是暴力犯罪率,從暴力犯罪的案例中,不管是無期徒刑假釋或有期徒刑假釋,再犯率分別是2%跟3.2%。」

對於高再犯率的誤解,王顥翰舉出另一份假釋後再犯的罪名中,顯示高達81.4%違反毒品危害防治條例。由此可見,高再犯率的印象主要來自毒品犯罪的人。王顥翰補充,「有高達81.4%原本就是毒品犯罪(再犯),看到監獄處理毒品犯罪是相當無力的,這可能不會是矯正署或監獄的錯,這可能需要一個專業或醫療的介入,或重新建立社會連結支持。」
死刑替代公民審議 如何推進獄政制度
王顥翰指出,公民審議並非強求大家都有一致性的立場,公民審議結束之後,主要有兩個部分要處理,一是忠實呈現所有參與者的不同意見與綜合結論;第二步再針對結論報告聘請專家規劃政策落實或人權評估。在中長期規劃上,公民審議的結論,也將有助於廢死聯盟後續的政策建議推動,不管是被害人、獄所制度或預防犯罪,可以就重點法案提出修法工作坊。

最後,管中祥總結道,台灣是一個看起來很喜歡討論的國家,電視上充滿各種討論,但是各種討論到底有沒有辦法對焦、釐清事實,其實是討論的一個要件。透過這些討論,或許不一定要去改變死刑的看法,但對於死刑、刑法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瞭解之後,在充分資訊下所作的決定或許會比較完整。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