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工新聞

現場調查 參與反送中罷工的打工仔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本文由公庫合作夥伴惟工新聞提供

8月5日迎來了六七暴動以來首次政治性罷工,全港不同行業的打工仔在七區集會,要求香港政府回應民間五大訴求,抗爭者的不合作運動更令公共交通工具癱瘓,機場多個航空公司及航空管制塔亦有工人罷工,令社會運動的規模再升級。職工盟估計有35萬人參與罷工,佔整體僱員人口約十分一。《惟工新聞》在當天走訪了七個集會地點,訪問了34名工人,嘗試整理他們的所思所想。這篇文章會先概述當天的罷工情況。

請假參與罷工集會居多 不擔心被秋後算帳

這次《惟工新聞》接觸到的工人當中,多數介乎20-29歲(24人)。性別多為男性(24人),女性有10人。以行業劃分的話,受訪者最多是來自資訊科技界(7)、零售倉務(6),其次是公務員(4)、藝文(3)、運輸(2)、法律(2)和物業管理(2)。其他行業的工人有8人。可見,罷工集會參與者的行業相當分散,除了IT、航空業界和社福界有組織明確響應罷工並發起集會外,其餘行業的工人都以零星參與為主。

據受訪工人所述,明確向僱主表示罷工的人數並不多。大多數受訪者都表示自己是請假或原本休假(19人)。本身是自由業者、工作時間較彈性,甚至待業,因此能自由參與集會的人有7人。另有8人明確跟公司提出罷工。

這些向僱主提出罷工的工人有4人來自資訊科技界,2人來自運輸界,2人任職零售業和物業管理。在資訊科技界當中,2名罷工工人在小型的IT初創公司工作。他們認為公司的文化較緊密,僱主經常鼓勵員工自學,以創新精神解決問題,並重視工人意見,因此允許員工因當下社會情況而罷工一天。至於另外兩位工人則來自大公司,由於部門主管罷工,他們隨即罷工。

兩名運輸界的受訪工人則分別是來自城巴和新巴的工會理事。新巴工會理事長林康濂表示,早前約有十多人致電工會查詢,例如是政治性罷工是否受保障、會不會被公司秋後算帳。城巴工會理事許漢傑則指,工會在內部出了罷工指引,讓車長了解相關資訊,以及協助車長登記。他指,城巴二千名車長當中,約二百多名車長罷工。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不少打工仔女都以請假方式參與集會,但當問及是否擔心被秋後算帳時,不少人表現得無所謂。任職測量師的歐先生透露,自己公司有項目主管是藍絲,表明會對記放假員工記名處理,但員工照樣放假。他表示如自己被秋後算帳,會轉公司。其他青年工人亦認為同行工作易找,因此沒有想過找勞工團體或工會了解相關權利。亦有年長的工人表示自己已有一定資歷,不擔心被僱主解僱。

政府以詭辯迴避訴求 大部分人不關心林鄭是否下台

與近日香港民意研究所發表的結果相同,受訪工人最重視的是撤回修訂條例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他們不滿政府對修例的處理和一系列回應︰「林鄭記者會講咗等於無講」、「政府什麼也沒有做,不是參加酒會就得,開記者會沒有回應」。元朗鄉黑無差別攻擊途人同樣是所有人的關注重點,不少人懷疑委員會的組成是否能達到撤查警察暴力的效果,對委員會沒有信心。至於撤回暴動定性和雙普選的訴求則有一定工人支持,接近無人提及林鄭和管治班子下台。

另一方面,對於近來在抗議中出現的光復香港口號,受訪者的意見紛雜。有些人指這標誌抗爭者要求香港獨立,並且以反對新移民、大陸水貨客為目標。但亦有不少人對口號的理解較為抽象,例如覺得是香港從現時的黑暗「重光」、或覺得口號是希望政府還一個公道、收復民心。

對工會認知偏低 傾向支持不合作運動

關於罷工當天抗爭者發起的「不合作運動」,包括阻礙港鐵閘門關閉、阻擋交通幹道等。本次接觸到的34名受訪者當中,8人曾提及不合作運動,全部皆對這種手法表示支持,認為透過這種方式能影響社會正常運作。當中一名出席沙田集會的IT業界員工明確表示癱瘓本地經濟是逼使政府回應的最佳方法。

不過,對於因不合作運動而受影響的其他上班族,受訪者亦表示體諒。一名出席大埔集會的freelance記者就認為能體諒受影響人士,但同時認為上班不一定要乘搭港鐵,不參與罷工的人士可自己調整上班路線。他表示不會強迫其他人參加罷工,但會嘗試向他們講解現時香港的問題。

這次全港大罷工再次突顯香港的工會力量長期低落,令員工不能在有組織的情況下發起工業行動。目前《僱傭條例》並無列明參與政治性罷工的打工仔權利,如因參與集會而「射波」缺勤,而沒有工會撐腰,同事之間又不夠團結,有可能被扣糧甚至解僱。本次訪問的罷工人士當中,只有五人有加入工會,包括四位公務員,以及上段提及的記者。四人當中,更只有一人的工會明確支持罷工,受訪公務員的工會均未有明確表明立場。

其中一位公務員透露,他所屬的工會曾討論會否罷工,最終否決了該決議,交由各成員自己決定,因此他自己一個人也沒有選擇罷工。另外一名公務員則認為工會平時能為員工爭取到更多權益,例如早前爭取五天工作(但工時保持不變),但在此次事件上是牆頭草。

受訪打工仔只有少數所屬公司有設立工會,亦鮮有員工集體就罷工與資方商討的情況。即使部分受訪者的行業有設立行業工會,如職工盟旗下的零售、商業及成衣業總工會和物業管理及保安職工總會,大部分人皆不清楚這些工會的作用。

住屋問題成打工仔普遍不滿 唯對樓價問題理解不一

本次訪問中,其中一名受訪者指出:「這次反送中走出來,其實是過往數年累積的不滿爆發。」不少工人皆提及樓價高昂的問題:一位公務員提到自己的家庭因為加租而經常搬家,感受至深,沒有信心能買樓。另一位受訪者則講述有朋友一家四口住劏房,等公屋等了接近七年。政府口中的經濟發展根本是幻象,民生問題從未解決。

不過,當問及對樓價問題的成因時,受訪者的理解便相對含糊。一名測量師首先表示房屋問題來自新移民搶公屋,但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他又提到公屋落成量和地產金融的問題。他對政府不斷以單幢方式發展牙籤樓作為私樓炒賣甚為不滿,認為市區重建根本無法對基層市民帶來裨益。

近年來中港融合的過程亦在受訪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不過,工人的感受也因生活地點而有所不同。例如,出席屯門集會的人士普遍對自由行問題有深刻感受。相較之下,出席荃灣集會的受訪者對自由行問題的接觸較小,但目睹葵涌區的工廠大廈開始改建為酒店,亦開始感到自己不能置身事外。關於打工仔在工作層面感到的中港融合將另文再述。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