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文化, 族群

學母語浪費資源? 民團籲保護母語普世價值勿造成浩劫

文/公庫記者洪育增

針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的妻子李佳芬日前引發「母語教育」風波,台灣教授協會(簡稱:台教會)等民間團體今(5)日在台大校友會館召開記者會,認為李佳芬的言論內容忽視母語普世價值,恐將撕裂族群、人權倒退。台教會強調,母語教育是人權立國基礎,呼籲各界正視母語危機。

去(2018)年6月韓國瑜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發表「要學母語請你回家學」等言論內容,而李佳芬日前在台中舉辦「佳芬講堂」活動時,除了贊同韓國瑜提出的雙語教育政策,同時也認為目前教育部推行的母語教育政策「浪費資源」,引發民間團體不滿。

台教會副會長陳俐甫痛批,一旦實行韓國瑜夫婦提出的語言教育政策,將對台灣的多元文化、母語教育、族群人權等各方面造成嚴重衝擊。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也強調:「語言是我們的人權!」陳豐惠認為,目前以政策層面而言,母語仍有許多危機,呼籲外界正視此一問題,並從政策面營造多元友善母語環境。

台教會副會長陳俐甫(左三)痛批,一旦實行韓國瑜夫婦提出的語言教育政策,將對台灣的多元文化、母語教育、族群人權等各方面造成嚴重衝擊。

國際研究及相關公約 突顯處處存在語言危機

「大家以為在菜市場或老人家口中聽得到母語就代表母語不會消失?其實不是!」陳豐惠指出,1999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每年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聯合國更將今年訂定為「國際原住民族語言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Indigenous Language),期盼推動世界各國多元文化及語言發展。

然而,陳豐惠認為,國際推動多元語言發展的背後,其實也突顯著世界各地的語言危機。陳豐惠引用2002年到2003年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瀕危語言專家小組」擬定的〈語言活力及瀕危程度〉報告書,其中關於「跨世代語言傳承」這項指標,可將語言分級評估為6級:安全、脆弱、確定瀕危、嚴重瀕危、極度瀕危、死亡。

陳豐惠坦言,目前台語已符合「嚴重瀕危」的狀況,所謂「嚴重瀕危」意指該項語言只有祖父母或老一輩使用,父母親不一定會使用,甚至未必有能力透過該項語言和子女溝通。陳豐惠反問:「有多少家庭、多少人在家裡使用自己族群的語言?」呼籲各界正視台灣本土語言危機。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認為,國際推動多元語言發展的背後,其實也突顯著世界各地的語言危機。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也提到,2009年國民黨執政立法院三讀通過「兩公約施行法」,其中關於「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規範與「文化權」相關,邱伊翎認為該項規範保障人人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權利,其中也包括使用母語的權利。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跟競選團隊根本沒有認為講母語是基本權利!」邱伊翎痛批,國民黨曾在白色恐怖時期透過各項政策,導致許多人喪失學習母語的機會,如今不僅沒有對於過往打壓母語的相關政策進行反省,反而在選舉前夕大辣辣地批評母語教學浪費資源,甚至沒有捍衛該黨2009年執政時通過的兩公約施行法相關權利。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提到,2009年國民黨執政立法院三讀通過「兩公約施行法」,邱伊翎認為關於「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規範與「文化權」相關,保障人人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權利,u3ru6 使用母語的權利。

找回失根的族語 全球化就是在地化

「我自己就是因為家庭教育環境被國家錯誤政策迫害,變成失根世代的一份子!」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秘書長、布農族青年Savungaz Valincinan表示,自己的母親能流利地使用布農族語溝通,但受到戒嚴時期國民黨威權統治及同化政策的影響,家庭傳承傳統語言的能力消失殆盡。

Savungaz的母親甚至跟她說:「布農族語是大人講秘密的語言,小朋友不能學。」導致Savungaz不諳布農族語,長大後透過參與部落大學的語言課程,才慢慢學會母語。她認為韓國瑜應該要先為錯誤的歷史政策道歉,而非一味地要求社會大眾「回家學母語」。

「今天國家應該要盡一切資源把剝奪的、破壞的、應該傳承的環境和語言都還給我們!」Savungaz指出,原住民族的語言不應被限制在家庭或部落,尤其有些都市原住民在生活中根本沒有母語的對話對象,更應該透過公共資源、教育機制等傳承母語文化。

Savungaz說,許多人認為語言種類過多,不知道該使用或選擇哪一種語言。她強調,以現實層面來看,哪一種語言使用者有需求,就該使用那一種語言,且這是國家責無旁貸應該從各方面努力著手。包括《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通過後,2017年6月出現第一份阿美族語公文,以及今年10月「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使用的排灣族語同步口譯。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秘書長、布農族青年Savungaz Valincinan指出,原住民族的語言不應被限制在家庭或部落,更應該透過公共資源、教育機制等傳承母語文化。

「不是中文、華語才是通行語言,每一種語言都可以作為溝通工具!」Savungaz認為,真正的「語言友善環境」,是能讓人自然而然地使用語言,甚至說母語的人不用擔心被他人異樣眼光對待,以及每個人都能尊重並包容語言的多樣形態。

Savungaz提到,英語有句話是:Local is global,在地化才是真正的國際化。她認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像韓國瑜夫婦推行「雙語政策」一樣,努力練習英語才能有競爭力、走入國際。Savungaz表示,最重要的是學習自己的母語,認識自己的母語文化,才有更多機會獨樹一幟、擁有真正的競爭力。

「國家理所當然要負責把語言恢復到最好的狀態!」Savungaz指出,原住民族歷經多年的殖民統治與同化政策,現階段能「知道自己是誰」已是天大的幸運,然而國家也應該為過往的錯誤政策負責,且目前的語言恢復狀態與資源遠遠不足。

母語在家學很容易? 地方媽媽認為配套仍不足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家庭代表簡曉娟表示,自己從兩個女兒一出生開始,就使用台語對話及生活。兩年前為了加強和孩子們說台語的能力,簡曉娟也和其他媽媽組成「台語共學團」,透過帶孩子參與台語導覽等活動,家長們在臉書粉專「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互相交流及分享母語教育的經驗。

「其實我們這一代六、七年級的爸爸媽媽已經不太會說母語了。」簡曉娟坦言,即便自己小時候頻繁使用母語,長大後由於日常生活不常使用,不僅對母語感到生疏,甚至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與自信教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透過母語有效學習。」簡曉娟舉例,當台語共學團想要帶孩子們參與政府機關、商業機構的台語導覽等活動時,不是提供台語導覽的比例過低,就是參訪單位不願意提供台語導覽給孩子們,怕孩子們聽不懂、不守秩序,或者誤以為來參與活動的是「中年團」而非「幼幼團」。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家庭代表簡曉娟強調,國家理應提供更完整的資源給社會大眾享有說母語的自在環境。

簡曉娟進一步說明,不少台語共學團家長在生活中碰到「說台語被歧視」的情況。像是曾經有媽媽帶著小孩用台語跟店家點餐,反而被店家歧視:「講什麼台語?要說國語!」或是簡曉娟自己帶小孩去公園玩,言談中使用台語也會被路人側目或好奇,她感嘆:「如果是老一輩的人用台語溝通,大家好像就覺得很自然?」

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勝枚舉,她認為,必須突破語言與特定族群之間的刻板印象,同時國家也應該要提供相對應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自在地使用母語。同時她也痛批,依李佳芬的邏輯來推論,因為在家講母語,所以學校裡不用再教,那麼現階段校園教育中最不應該教的應該是「中文課」才對,因為這是大家最常在家庭中使用的語言。

簡曉娟強調,受到錯誤政策壓迫的影響,學習母語的環境早就一代不如一代,尤其當母語被貼上不雅、粗俗等標籤,反而讓母語及年輕人之間產生莫大的隔閡,國家理應提供更完整的資源給社會大眾享有說母語的自在環境。

台灣大學學生會長凃峻清也指出,以自己身為學生的角度來看,明顯感受到同儕中很少人使用華語以外的本土語言。他認為,語言必須透過公共使用及制度化的政策保障,才有延續的可能,否則就是消滅多元語言的存在。

台灣大學學生會長凃峻清認為,語言必須透過公共使用及制度化的政策保障,才有延續的可能,否則就是消滅多元語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