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08集:我屏東,誰驕傲?——回鄉採訪的公庫記者如何思考屏東的發展

文 / 張芸瑄

2019年,屏東經歷了一場驚艷全台的台灣燈會,同時創造了風靡全台的口號——「我屏東,我驕傲!」,讓這個過去總是被認為「台灣尾」的城市,終於讓人發現「果然有點不一樣了」。然而,新聞版面上的風光景象外,屏東有哪些被人忽略的角落? 在城市追求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本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到從台北多次回鄉採訪的公庫記者洪育增,分享她回到屏東看見的故事與感觸。

我屏東,但誰驕傲呢?

身為屏東人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記者洪育增,2016年擔任特約記者,便開始挖掘屏東的地方議題,希望透過報導讓更多人聽到屏東的少數聲音。

長期關注「土地開發」議題的洪育增舉例,「屏北鐵路高架化」此計畫,因為進行道路拓寬工程,以致包括公勇路、光復路、建民路與柳州街等火車站週圍路段需要進行土地徵收,。但這些公共建設或開發其實大多缺乏充分討論與溝通。

屏東縣政府在2018年4月3日在網上公開招標相關工程,居民卻在4月11日才收到土地徵收通知單。洪育增表示,這些居民不曾參與討論,直到最後一刻才收到通知,就算他們屢次想透過各種管道表達訴求,往往也只能得到官方制式的回應,「我們會在內部討論」。在這條抗爭路上,居民不僅需要為了半小時的記者會,連夜搭車北上,同時,也得背負外界眼光的壓力,質疑他們只是圖謀補償金。

洪育增說,有些居民曾經努力站上街頭,但最後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妥協;有些居民至今仍鍥而不捨,遇到陳情抗爭的場合依然會參與。不過,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中,居民也漸漸能夠掌握自己的話語權,更懂得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清楚表達自己的訴求,或是不再害怕站在媒體面前表達。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百花齊放的北上抗爭現場

不同於一般抗爭的場面,在屏東北上的抗爭現場時常能夠看見五花八門的訴求,各種議題的旗子,面對如此特殊的景況,要怎麼報導?該如何去篩選及整理資訊?

洪育增提到,自己幾次採訪蔣月惠議員帶領的抗爭,才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現場的抗爭主軸往往不只一個,而是十幾個。不過,仍有許多無法從屏東北上的公民團體,他們僅能透過新聞稿提高自身的曝光度。

她也說,這樣的情況有時的確會讓記者不知所措,如果沒有事先對一些議題有所了解,在30分鐘的記者會中,並無法馬上接收近十個議題的龐大資訊量。所以,在資訊的篩選上,她會將較多篇幅放在過去較少報導的議題。

管中祥也表示,這種狀況不僅反應了地方抗爭的艱難與侷限, 因媒體資源的城鄉差距,抗爭者得以「集體」、「夾帶」的方式表達訴求,同時也突顯了台北以外的議題往往較少受到社會的關注。

地方報導的難題

公庫雖然位在台北,但公庫記者也時常會到中南部採訪,對於洪育增而言,交通距離會是報導中最大的難題嗎?或者還有哪些報導的困難呢?

她表示,距離較遠,無法一直跟著議題,同時也因資訊較少,讓查證工作有點麻煩。通常在發現事件後,她會先從地方新聞去找尋有沒有相關的報導,但這些消息大多只佔新聞版面的一小角,只能透過報導的蛛絲馬跡找出更多受訪者。有些資訊在政府的公開資料中也看不到,需要不斷向公部門詢問,「這個案件已經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是否就如我所查到的資料?」最後才能得到解答。

她說:「中間最恐怖的地方就是『要問才問得到』,但一般居民生活都自顧不暇了,要如何有其他時間問到這些資訊。而這些真相是如此重要,不僅要讓大眾知道,同時也是讓居民釐清事實,了解事件來龍去脈。」而這也是她願意台北屏東兩地奔波的最大動力。

現場通常只有我

在媒體資源相對匱乏的地方,公庫記者時常是「現場唯一」的報導者。當屏東地方居民,看到一位從台北回鄉的記者,他們有什麼反應?地方政府又如何看待這個「不見得友善」的媒體呢?

洪育增說:「居民原先都以為我是一個學生來做作業,慢慢認識後,他們會覺得『你是我們記者會唯一來的人,更要把資訊告訴你』。同時,也可能因為有地緣關係,讓他們備感親切。」

洪育增也提到,有些政府單位可能已經知道公庫的立場,在溝通上就會比較「委婉」,不會透露太多資訊;但她也發現仍有許多一線公務員,想將事情處理好,讓資訊更透明,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國境之「難」! 屏東議題難以被注目

從這些議題追蹤與報導中,讓洪育增體悟到,「每天不斷看著迫遷,或是環境污染議題在屏東上演,但這裡的媒體資源卻沒有因此變多,這些議題仍然得不到社會關注。這個人們口中美麗的「國境之南」,其實是個「國境之『難』」」

她認為,屏東的發展迅速,許多人的權益卻因此被犧牲。民眾與政府之間應該要有更多討論的空間。這些爭議常在台灣各地發生,不同的地方是,今天發生在台北或都會區時,也許能夠引發更多社會的討論與關注,而發生在屏東,卻因為發聲的管道不多,讓事件的傳播與關注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