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2007秋季媒觀講堂-第一堂「什麼是媒體識讀」

edu22007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秋季媒觀講堂,10月16日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余陽洲教授第一堂課。課程簡介:什麼是媒體識讀?如何做個耳聰目明的?聽人?如何培養「閱讀」媒體的能力?

2007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秋季媒觀講堂

課程時間:2007/10/16
講題:媒體識讀概論(07年秋季課程第一堂)

講師: 余陽洲(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永和社大「媒體防身術」課程講師)

紀錄、整理:陳雅萱(媒觀志工)

一、「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細說從頭

中文「媒體識讀」是由英文media literacy翻譯而來。「媒體識讀」可從字面上解釋為「認識、辨識媒體;解讀、閱讀訊息」。早期工具書將literacy翻譯為「閱讀書寫之能力」,不過,隨著資訊發展,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literacy的意義提出討論,認為literacy是人類的基本能力,應該超越早期的書寫閱讀訓練,推進為在社會、公民、經濟各方面所應具備的各種能力。

台灣的傳播教育圈中對於literacy的中譯詞翻成「識讀」或是「素養」有不一樣的看法。余陽洲認為,literacy翻譯成「識讀」或「素養」是有不同意義的,素養的意義比較抽象,識讀的意義較為具體且強調行動力。

二、「媒體識讀」的基本觀念

首先,媒體識讀的第一個基本觀念是「媒介建構論」,閱聽人要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一個由媒體建構的世界,閱聽人可能會因為媒體的報導錯誤被誤導。

第二個觀念是辨別媒體背後的「意識形態」,閱聽人要懂得媒體是依據不同的意識形態建構我們的世界。媒體因為彼此的意識形態不同,對相同議題會有不同的建構方式,在此所討論的意識形態,不一定是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廣義來說,可能是商業利益上或其他各方面,如收視率等的意識形態。

第三個基本觀念是「符號」,媒體利用符號傳遞意識形態,無論是政治上的或非政治上的。以電子媒體來說,這些建構技術可能包含重複播放影片、慢動作播放影片等方式,媒體企圖使用各種符號、技術,影響電視機前的觀眾

最後一個觀念是閱聽人的「主體性與自決(自覺)」,使用媒體的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隨媒體起舞,而是要有一套自己的解讀、判別媒體的方式,不要輕易接受、相信媒體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而要對這些訊息「存疑」。

三、何謂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耳聰目明的閱聽人要有識讀知能(素養)的能力,簡單來說,閱聽人必須內化先前提到的建構論、意識形態、符號等基本概念。除此之外,閱聽人也要有批判的能力,首先,要懂得「看事證、講道理」,質疑媒體給我們的訊息、特定新聞或評論是否有憑據、合理可信;第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容易被媒體操弄;第三「同理心」的運用,體會他人使用媒體的經驗,舉例來說,如果自己覺得別人看的節目不好,想辦法去改善節目的內容。

第四,另類(逆向)思考,聰明的閱聽人不會盲從;第五,權力分析,知悉操縱媒體的權利來源,知道哪些人藉由操作媒體獲利、或是受害,以東森新聞報導王令麟被指控違法的新聞為例,思考東森電視台的報導方式是否避重就輕;最後,用「行動」實踐批判,減低惡質媒體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並讓優質媒體勝出,行動的方式有很多,如讀者投書等都是表達意見的發聲管道。

四、如何成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先從改變觀念做起,許多閱聽人覺得媒體不好、是台灣的亂源,卻總是對改變媒體現況感到無力,因此,閱聽人要試著克服無力感,並且相信自己的努力可能是有效的;其次,透過不斷的演練實踐,建立信心;最後,最重要的仍是「起身行動」,從消極到積極、從個人到集體、從私利到公益,別預設自己的行動是沒有用的。

以世新大學學生要求《壹周刊》分級、抗議《壹周刊》內容不適合兒童閱讀為例,作為閱聽人就是可以採取行動,就算行動無效,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況且,站在道德與法律的後盾上,只要策略對了,這些行動可能是有效的。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