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18集|校園「微歧視」 是常態?還是意外?

文 / 李育庭

台中一中於四月底舉辦園遊會,有學生以原住民諧音梗作為園遊會攤位名稱,校方發現不妥後,趕緊要求下架,校長也出面道歉,表示會承擔教育責任。

雖然事情至今已漸平息,但問題就真的這樣結束了嗎?台大「言論自由月」活動、大學系學會會長選舉仍出現歧視性言論,為何校園內的歧視層出不窮?台灣的人權教育、族群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到底怎麼了?言論自由與歧視性言論又有何界線?本集邀請文華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蕭唯善,與我們一同討論中一中事件背後的問題。

原住民自嘲,但非原住民不能嘲笑?

有人認為原住民經常自嘲,甚至指出中一中園遊會是原住民學生提出的諧音梗,事情有這麼嚴重嗎?蕭唯善表示,原住民族是社會的少數族群,自嘲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或是對社會的妥協無奈,讓其他族群不會對他們造成傷害,但並不代表其他族群能嘲笑他們。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蕭唯善以豬哥亮為例,他說豬哥亮以嘲弄、戲弄性別為其特色,塑造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平等,間接鞏固了女性族群在社會的刻板印象。社會中的主流族群利用優勢,嘲笑原住民,刻意的揶揄讓原住民更難掙脫大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只能繼續自嘲,無奈地保護自己,不斷重複這樣的惡性循環。

蕭唯善說,雖然台灣的性別平權表現不差,同婚合法化後,越來越多人願意出櫃,社會對同志也逐漸認同。然而,當原住民只能用自嘲保護自己,或東南亞新二代害怕歧視得隱藏身份,也意味著台灣社會充滿著各樣的不平等。

知道是一回事,實踐是另一回事

雖然,從小學校不斷教導學生接納多元族群,學生在考卷上回答的頭頭是道,但在真實社會仍會開少數群體的玩笑,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樣教學及考試又有何意義?

蕭唯善雖是公民老師,但也認為學校的教育並不足夠。學校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即使會用實際的案例來當作教材,學生只是「知道」怎麼填寫試卷上的答案,該如何將「知道」轉為自己的價值觀反而更重要,但要真正落實,也十分困難。

難以落實的多元教育?

蕭唯善提到,108課綱強調要開設多元文化課程,期許學生能真正將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讓課本上不再只是死板板的文字,然而,人權、族群的面向卻是最少開設的,即使開課,往往偏向關懷弱勢,很少去認真討論族群背後的結構性歧視,因此很難從根本改變學生的認知,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偏向認識各國習俗、服飾的差異。為什麼人權課程很少開設?蕭唯善認為老師對此對此沒有太多的理解,甚至擔心過於強調人權合障會挑戰原有的師生關係,而在學校教授人權的老師,有時也會被另眼看待。他認為若要解決,得從師資培育開始,讓老師先認知到族群議題背後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發展所造成的現象,才能讓學生了解到真正的問題,但蕭唯善也坦承這是條漫漫長路。

反歧視法?校園民主化

在中一中事件發生後,有立委提出制訂《反歧視法》懲罰歧視性言論,但有人認為這會限制校園的言論自由,該如何找到「反歧視」與「言論自由」的界限?又是另一個難題。蕭唯善認為,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相對進步,各樣都有性別平等委員會處理相關問題,可以參考性別平等教育的先例,將族群平等相關的規範納入校規,透過校規保障不同群體的平等地位,但他也提醒要防範學校趁機不當管制言論。不過,蕭唯善也說,雖然訂入校規能夠依循準則,產生保護作用,但也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到教育身上,有足夠的師資,讓學校有能力、有意願和學生談族群議題,防止未來再發生類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