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2014九合一選舉】順帶一提,教育政策我搞不好支持馮光遠

文、圖/劉仲書

前幾天,立法院濟南路上首映了《太陽‧不遠》,這個318空前的佔領行動,被紀錄了殘缺面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後半段一位在議場裡的女生,提起勇氣打電話給家人,我聽不到電話那端究竟說了些什麼,但她無力般的爭執、插不進話、被拒絕訴說,那些生氣的眼淚,深刻揭露了整個七、八年級世代的痛苦。

一樣空前的「九合一選舉」即將到來,感覺得到整個選舉氛圍有往青年傾斜,318覺醒的能量,持續灌溉實體政治活動,從青年參政、18歲投票權、割闌尾V計畫、打倒國民黨,到「市長,給問嗎?」,以及完全不值得一提的:「連勝文代表年輕世代」等等,青年似乎比以往有更多聲音,這場選舉應該很值得觀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在月初發佈了一則新聞稿,教大家如何選出優質的候選人,透過選民互動平台、民間團體提出訴求、財政能力觀察、新人與反對黨優先、積極公民參與等方法,作為選擇參考。在這裡,我也想分享一下我對候選人教育政見的看法,以及挑選候選人的可能方式。

在幾個月前(當然是4月後),台灣立報曾經訪問過雙北教育局長各自引以為傲的政績,大家可以試著去找官方資料,其實也有類似的成果說帖,他們會用一堆數字來告訴你,比方說花了多少經費、讓多少學校怎樣怎樣、蓋了多少房子、進了多少書、辦了多少活動又有多少人參加、縣市排名等等。

我三年前在宜蘭縣政府教育處當替代役,負責收發處內的所有公文,很清楚可以看到政府教育單位的「日常」,根據各種科別分工,一堆人事啦、蓋房子啦、運動比賽啦、學籍啦、獎懲啦、申訴啦,公文一疊疊在跑,大家都忙得要命,很多血尿任務讓一些人很晚才能下班。

這就是一個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機關的樣貌,他們的任務非常繁雜,公文上上下下改來改去,送到縣府高層去,還會被一副壞婆婆手抹窗框灰塵似地推推眼鏡,寫了一個大大的「退」。常常還會收到許多難以歸屬的公文或信件,有點相關又不太相關的承辦人員,就會踢來踢去,好不熱鬧。

說到政治人物的「教育牛肉」,其實相當無聊,例如連勝文提倡小班制、提升設備、加強課後輔導、強化技職教育,很多都是本來教育機關在做、或「可以做」的事,並不是什麼前瞻的政見。

最近新聞說,柯文哲、林右昌、林佳龍、賴清德等幾位不同縣市的候選人,都提出了要辦「實驗教育」,而且被視為教育政策裡的「黑馬」;很湊巧的是,剛好也在這幾天,立法院三讀了「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法規,讓實驗教育有了中央法律的依據,省掉了許多麻煩。

實驗教育機構,我拜訪過宜蘭的清水小校(非學校型態)、苗栗的全人中學(學校型態),平常也在讀獨立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書寫,我很清楚這些人懷抱的理想、細膩的教育方法,與實踐付出的努力。

台灣實驗教育走了20幾年,是一種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而實驗教育法的制定,我跟人本執行長馮喬蘭有一樣的擔憂,這些保守勢力伸手進入評鑑、監督體制外學校,究竟是好是壞?同樣的,政治人物端出來的實驗教育牛肉,在地方政府主導之下,會是什麼鬼樣子?我其實難以想像。

我往來台北、宜蘭,噶瑪蘭客運上都會播宜蘭縣政府的宣傳短片《幸福宜蘭》,以縣長林聰賢的政策視角來敘述,裡頭關於教育的片段,專注地談論慈心華德福中小學這所公辦民營的體制外實驗學校;這個影片給人的感覺,好像宜蘭的教育都這麼棒一樣。

柯文哲說,實驗教育可以刺激公立學校良性競爭,真的嗎?拿宜蘭來說,體制外教育機構就有三所,慈心華德福、清水小校、人文中小學,慈心跟人文都有超過10年歷史,但宜蘭縣的體制內教育與其他地方有不同嗎?沒有。

教育政策一向都太過於「上而下」,很少從最底層的視角--學生,去看教育問題、找解決方法。順著青年關注政治的氛圍,我們年輕人還有能力回顧去想想,在你國中小、高中職階段,真正困擾你的是什麼?

在318紀錄片裡哭泣的女生,面臨被視作「學生」、「小孩」那樣的對待,視作是需要被管理、教育、指導的「客體」,具有特定的任務,清楚劃分什麼是該做的事、什麼是不該做的,她的主體性、信念完全被否定。這不只發生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也是這麼幹的。教育的殘忍,在這裡顯而易見。

同儕關係壓力、跟家人的相處、面對不同老師的適應程度、對課業提不提得起熱情、學務主任或教官好兇、不合理的對待、考試好多好煩、為什麼要游泳、為什麼要學這麼難的數學,學生有很多困難、很多焦慮。這些看起來雞毛蒜皮的東西,耗掉了學生大多數時間的心智,甚至深刻影響了他的學習態度,以及未來走的路。那麼,這不重要嗎?

很湊巧,這些問題在很多實驗教育裡頭都被關注、妥善處理,而且被視為相當重要的教育核心任務,但在體制內都是簡化丟到輔導體系、丟給家長、或什麼也不做、甚至扯後腿加劇問題,體制內每個教育人員已經有自己的角色任務,這些工作不在他們的任務範圍,這是整個教育結構所展現的,難以撼動。

在既有的體系下,看似什麼環節都很重要,教育者與教育資源的工作能量已經滿載了這些任務分工。所以,若不是像翻轉教育那樣額外挪用資源(例如放學後的時間),排擠競合之下,就算有心也很難做好新的工作。

我試圖給予一個教育政策的思考途徑:「學生本位出發。」學生身為教育主體,面臨的困難與需求,本就該是最初始的焦點,教育政策制定者並不是沒有能力知道,至少體制外已經知道了,起碼在資源與注意力上,應該有所改變。

教育已經走到死胡同,整個社會都害怕改革,政策焦點也多如牛毛,而且只會越來越繁雜。是不是該時候反省,什麼才是教改最重要的工作?而候選人該怎麼挑?至少在教育面,我看起來都差不多。

(特別可以提的是馮光遠,他至少看了《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那本書,對少數議題的關注是相對好的選擇指標。)

順著青年關注政治的氛圍,我們年輕人還有能力回顧去想想:「教育應該怎麼樣?」並且,發揮政治影響力,從學生本位出發,成為教改的核心力量。

認真關注:2014九合一選舉!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