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投稿

不要再罵人「恐性」了!

圖片來源/Jean KOULEV

文/吳馨恩(恐性與受暴連線召集人)

性/性別運動長期以來,常會使用「恐性」一詞,來做為批判性保守的意識形態的用語,可是事實上「恐性」字面上的意思是「對性感到恐懼」,而這並不是性保守才獨有的狀況,不少人會「基於負面、受暴的性經驗,而對性感到恐懼」。但「恐性」在現今的性/性別運動或社會的定義,與「性保守」早已做了一個難以切斷甚至不可劃分的連結。

而我們的主流社會真的「恐性」嗎?我並不這麼認為,打開網路電視報章雜誌等看個幾圈,總少不了「G奶妹乳搖」、「某名人偷吃」、「某女神遭爆援交」等等,充斥著色情訊息,並顯示出大眾們其實愛好窺視、玩弄性。這樣來看我們的主流社會「對性感到恐懼」嗎?很顯然的主流社會其實是十分的「愛好色情」,只是這些訊息與事實都「難登大雅之堂」,在一些關乎權力的正式場合中,都必須透過「包裝」(如:低胸晚禮服)來運作。從這樣的兩面手法看來,社會並非「對性感到恐懼」,不過是「假道學」罷了。

也許大眾可以比較清楚主流社會實際上並不「恐性」,不過至於性保守勢力的部分,大眾可能就會覺得他們「恐性」,因為每每提到同性性行為、婚前性行為、公共性行為、BDSM等,這些他們眼中「非道德的性」,他們就會表現出一副嫌惡、賤斥、難以接受的模樣,但是這與「對性感到恐懼」還是有一些距離與差異。這從保守派的語言就可得知,諸如:「同性婚姻合法會降低生育率」、「人不會愛沒血緣的孩子」等,都可以清楚知道他們根本就在鼓吹性,只是要大家都遵守一種「異性單偶婚內性行為」這樣的模式罷了!嚴格上來說不是「對性感到恐懼」而是「想要控制所有人類的性」。更不要說許多性保守勢力維護者,私底下其實都是色情與性暴力的積極實踐者,從頭到尾就沒有「恐性」過!

將「恐性」一詞用來標的或批判「性保守」的個人、團體、行為或思維,都可以說有很大的「不精準」,就像不該拿其他性傾向、性身分(如:同性戀、性開放)作為嘲笑與攻擊他人的用語一樣,用「恐性」來羞辱、攻擊他人更會無端指涉無辜的「恐性者」,同時也是對恐性者的「歧視」與「汙名化」,並且由於恐性成因相當複雜,當中有不少是性暴力倖存者,若將「恐性」做為負面標籤,便很容易會造成對性暴力倖存者的再度傷害!

除此之外,「恐性」與「恐同」(歧視同性戀者)、「恐跨」(歧視跨性別者)並不相同,並非「針對人的歧視」,而是像「懼高」、「幽閉恐懼」一樣,是「對狀態的恐懼」。而且個體對性感到恐懼並未會對性開放、性少數的人進行壓迫,就像懼高者未必會阻止別人登高、幽閉恐懼者未必會炸碎所有密閉空間一樣,真正該被譴責的應該是「對他人的壓迫」,而非「對狀態的恐懼」。且多半壓迫他人的人根本不是基於恐懼,而是鄙視與憎惡,所以恐性者應該要受到尊重與保障,被視作是正常的性身分,且沒有他人可以強制恐性者「被治療」或是「被解放」。

最後,在此鼓勵各位使用「忌性」(Sex negative)來代替「恐性」,它的意思是「將性視作禁忌,並以此約束人們的意識形態」,可以作用在個人、團體、行為或思惟上。相對上意涵更加「精確」,更不會對無辜的恐性者進行無端指涉、歧視、汙名化與傷害。

連柏翰回應文章:破「恐性」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