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

【投書】重新凝視白色恐怖與當代對話-<幌馬車練習曲>

圖 / We Make Noise!

文 / 鍾喬

<幌馬車練習曲>,一開始就不僅僅是傳統的戲劇表演;為著重新思索歷史在當代的意涵,從歐哲班雅明的批判理論出發,再度凝視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一頁在冷戰/戒嚴圍堵下的歷史。

在德裔哲人班雅明以保羅、克利的<新天使>這幅畫,作為相關記憶性創作的論說時。他見識深刻地說:

「天使的臉正面朝向過去,卻有歷史堆積的碎片殘骸,拋到他腳前。天使似乎想要停留,
喚醒死者,把破碎修補完整。但是天堂正刮來一場風暴,已經捉住他的翅膀,這場風暴
將天使不可抗拒地刮向他所背對著的未來,這些歷史碎片在他面前堆疊到天際,我們所
稱的進步就是這一場風暴。」

在這裡,記憶或歷史是被置放於我們眼前;然而,未來卻是身後颳來的一陣風暴。
這樣的訴說,啟發了差事劇團從「身體敘事劇場」的創意出發,展現當下青年世代與一段白色恐怖歷史的斷裂或連結!?

〈幌馬車練習曲〉由藍博洲 的〈幌馬車之歌〉改編。<幌馬車之歌>的核心人物鍾浩東為美濃客家人,在1949年因捲入當時的「光明報事件」被捕。旋即於1950年在馬場汀槍決。這樣的歷史背景,讓熟悉白色恐怖歷史的<差事劇團>,以營造白色恐怖壓殺歷史與室內劇場的影像空間,產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對話的場域。其目的,無非讓更多青年觀眾以嶄新的視角,回到歷史的現場並產生新的劇場美學的碰觸。

<練習曲>邀請剛拍完<愛琳娜>,以「電影詩人」之譽備受好評的林靖傑,擔任此劇的導演。一個理想年代的誕生,必有其說複雜也複雜、說素樸必也素樸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當下年輕世代,如何以自身的認知與感受,去重新認識像<幌馬車之歌>裡的鍾浩東與蔣碧玉,卻是本劇最為關切的事情。

另外,針對本劇的戲劇表現,雖源自於<幌馬車之歌>的原著,卻在不改變原著的精神下,擇取其中重要部分,注重人物的刻畫甚過原著中歷史報告的性質。主要在於如何重新打開歷史的黑盒子,讓當代的目光找到一種得以與歷史面對面的機會。其理由,僅僅在於:這樣的機會,在當今的現實中,通常不會因為歷史本身的義理而產生共鳴,卻需更多戲劇性元素的嫁接與置入。

本劇著重於將劇情做風格化的演出,來成就這個表演的內涵—其中結合歷史報告,作為白色恐怖歷史鋪陳的敘事;卻在劇情的發展上,特別著墨於蔣碧玉的象徵符號。因此,戲劇內容上,將肢體/影像與歷史報告,作多層次的融合,以表現歷史與當代的對話情境。腳色及劇情的創作上,以蔣碧玉在亂世中如何與鍾浩東譜出革命戀曲,作為主要軸線,呈現蔣碧玉在鍾浩東於馬場町被槍決後的年輕歲月,如何與她在台灣社會渡過艱苦的後半生,為相互對話的兩個主體。

如此,年輕的蔣碧玉與年老的蔣碧玉相遇,一人在兩個時空下的的對話,形成<幌馬車練習曲>的劇場表現特色…。

海報1-2

演出時間:
2016/4/15(五) 19:30
2016/4/16(六) 14:30
2016/4/17(日) 14:30、19:30

週五、週日場次將於演後舉行交流座談。
演出地點:思劇場(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2巷一號)
憑票入場。
詳情請上 Accupass活動通:https://www.accupass.com/go/etude
或洽詢差事劇團 02-2364-5124
臉書「差事劇團粉絲頁」
以及思劇場 02-2555-7660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 、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差事劇團、思劇場
指導單位:文化部

標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