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圖輯》革命家的畢業典禮 史明追思會

文/公庫記者許詩愷

台獨運動者、左翼作家史明於9月20日病逝,享嵩壽103歲,昨日(10/13)民間組織發起遊行,隊伍從臺灣大學正門走向凱達格蘭大道,接著舉辦告別式暨追思會,現場逾萬人參與,排隊上台悼念的人潮則持續到晚間。

史明生前曾因組織革命遭通緝,從台灣流亡日本後,在東京池袋開設新珍味餐館,以此作為基地,資助台灣本土運動,並完成《台灣人四百年史》初版。他基於人權精神,反對以血緣定義種族,強調台灣民族的形成應包含不同族群、文化出身者,後人形容史明這段期間的生活為「白天賣餃子,晚上寫歷史。」

而昨日活動分為遊行、追思會、真人圖書館、社團攤位四部分,隊伍抵達凱道後,總統蔡英文擔任主祭人開始追思,蔡英文引述史明生前名言:「台灣人不分階級、不分族群,一定要團結起來。」接著民間組織致詞,並開放自由悼念,真人圖書館則由作家李敏勇、中研院台灣史研究員吳叡人、國史館館長陳儀深等人進行演講。

李敏勇提及,台灣島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殖、中華民國各政權統治,至今仍未破除「被殖民」的陰影,於是史明主張先建立由台灣人作主的「新國家」,打破依附著專制體系形成的舊特權、政商階級,才能緊接著進行社會主義運動,這便是史明有別於其它台獨、左派運動者的「二階段革命論」。

「史明拆解了重視國家至上的民族主義,以及要求階級平等的社會主義。」李敏勇分析,史明將兩者融合為強調包容多元族群的「台灣民族主義」且進一步主張,當台灣仍受限殖民體制、中國侵略等威脅,便無法以正常的民主程序選擇國家的左、右路線,導致主權和內政問題互相影響。

史明也在《史明口述史》中表示「台灣獨立是一個『人權』的問題。身處於自由民主時代的人們,一定有擁有自己國家的權力,而國家的主權必須在民。台灣人追求獨立,只是希望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平起平坐,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史明更曾於今年同志婚姻專法通過後,在Facebook上張貼自己披著象徵LGBT族群的彩虹旗。

「把歷史弄明暸」為史明此一筆名的寓意,他本名施朝暉,1918年出生台北士林的書香世家,且童年正值本土知識份子蜂起,向日本殖民政府爭取政治權利的時期,也有臺灣農民組合成立、全島總罷工等事件。成長背景促使史明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和政治經濟學,在學期間,他深受馬克思主義吸引,並開始接觸左翼運動,由此奠定了日後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立場。

接著受其理念驅使,史明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往中國,因熟悉日語,進而擔任中國共產黨的地下情報員;待中日戰爭結束後,史明帶領游擊隊投身國共內戰,但在戰爭期間,他看見中共利用農民、勞工進行鬥爭,矇騙志願加入共產黨的台灣人,同時得知國民黨在台灣引發「二二八事件」後續更施行武力鎮壓,史明開始萌生自己作為台灣人,並非中國人的認同。

「歐里桑(史明)1993年回到台灣,很長一段時間沒人睬理,因為他都和主流政客、學者不喜歡的人混在一起。」吳叡人直言,史明基於路線差異,選擇和基層群眾、年輕學生同行,他返台時已高齡75歲,卻始終站在社會運動現場,也因為其思想和世界局勢相結合,與他交流的青年們繼承了接力棒,最後影響近代台灣的本土運動發展。

吳叡人認為,關鍵便在於90年代起,全球化導致資本主義過度膨脹,造成貧富不均、對弱勢的剝削,催生「反全球化」成為一場世界級的時代革命,而靠國力推行專制,意圖重現天朝的中國「就是現代亞洲的殖民者、帝國主義者」並和史明一生堅持反殖民、反帝國的立場產生碰撞。

綜觀史明生前著作,他不僅痛批「台灣人現在大多仍停留在感情獨立,尚未達到理性獨立的程度。」若主張獨立,卻不願意深入了解中國,只把它單純當成憎惡的目標,這是不恰當的。

史明也曾強調「台灣如果沒有獨立,台灣人擁有的都是假民主。」即使你支持擁護台灣主體意識的政府,仍然要監督他們的施政,因為「革命必須無孔不入,只要有能力做的到,每一項都要去實行,只單單做一部分不會有很大的效果。」

史明教育基金會表示,歐里桑不喜歡鋪張,追思會除了弔念他,更重要的是,現場也展示了歐里桑生前的思想,號召人權團體和學生社團擺攤,希望透過這場活動讓參與者們互相對話。吳叡人則感嘆,香港已成為時代革命的第一站,無數台灣人從旁協助,兩者命運相連「我今天來向史明先生報告,你雖然沒辦法親眼看到革命,但你確實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