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涂市長,問題不是在i-voting

文/管中祥 圖/frogr014 (依CC授權方式使用)

嘉義市長涂醒哲繼上回「垂楊路公車站牌是否移到人行道」的i-Voting被打臉後,隔了一個月,再次推出新的「選擇題」。

市府這次進行的網路民調—「嘉義市公車這樣走好不好?」,要了解民眾對市府公車路線規劃的意見,並且會將投票結果與客運業者協調。不過,投票結果到底有多少「效力」?市府是不是真會參考?恐怕仍然是個謎。

今年1月,嘉義市政府舉辦i-Voting決定垂楊路公車站牌是否移至路邊,過半的民眾表示應該留在原地,投票結果和市府原有的搬遷規劃大相逕庭。然而,口口聲聲要傾聽民意的嘉義市府,卻仍然按照原計劃編列預算執意變更。沒想到,議會決定「順應民意」,把相關預算「順手」刪除,嘉義市府冏到爆,不但背上了「背離民意」的罵名,還丟了500萬經費。

i-Voting不是不能辦,而是辦的目的及效力到底是什麼?要先講清楚,更重要的是,市府團隊要先搞清楚,市政如果真的要讓公民參與,i-Voting並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

網路票選就像試卷上的選擇題,出題者設定好選項,讓作答者在既有框架中進行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有選擇權、自主權,但實際上只能在別人建構的遊戲規則裡打轉,就好像孫悟空坐上筋斗雲,翻了十萬八千里,自己覺得自由自在、十分爽快,但最後仍然逃不過如來佛的掌心。

就算真的只能在既有的框架裡作答,在選擇之前,出題者也可以先提供給民眾充份的資訊,讓大家有判斷的知識與基礎,這種選擇才稍微有點意義。

例如,嘉義市府要增闢或合併車道,至少要先告訴市民市府整體交通規劃是什麼?增建或整併車道前、後會有什麼不同?交通流量有什麼改變?一但刪減某個車道,是否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對原來用路人權益會造成什麼影響?然而,市府完全沒有提供任何現有公車搭乘人數、交通流量統計數據、未來交通流量的預估、相關替代方案,這些資訊都不清楚,就要讓人民投票,在完全沒有任何科學的依據情況上,除非市民自己努力調查,否則只會淪為個人的主觀判斷與好惡選擇,這樣做,真的對市政有幫助?

不過,針對這樣的質疑,市府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卻說:「如果提供訊息太多,擔心民眾沒耐心閱讀;而題目設計若是太開放,可能難以得到結論。」這種說法不但不符公民參與的精神,也是小看了人民的智慧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除了市府要先做足功課,提出各樣的調查、規劃與評估聽取民眾的意見,更重要的是,既然目的是要公民參與,就應該促成人民與政府;人民與人民之間的對話。

選舉之前,政治人物很喜歡辦小型「客廳會」,走入民家了解民意,並請民眾對市政提出建言,這樣的活動,涂醒哲也辦過。當然,市長公務繁忙,也不會再像選前一樣積極殷勤,但仍可以由各局處在不同地區,依不同對象針對市政舉辦說明會、公聽會,向人民報告,傾聽民意與民眾對話,難道也做不到?

公共討論雖然耗時、費力,但民眾才能真正參與,並能激發更多的想像。其實,在涂醒哲市長的臉書上,針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就十分精彩,民眾也提出各樣的看法與建言。例如,有網友就認為,嘉義市的醫療專車密度全國第一,建議跟各大醫院醫療專車結合;也有人覺得可以參考東京山手線,以環形方式由世賢路順逆向環繞嘉義市,再經由棋盤式小公車縱橫市區,涵蓋幅員廣大,便利性佳,增加民眾撘乘意願,並均衡各區域市容及商圈發展。除此之外,嘉義街道較小,也可以考量引進小型巴士,既可以節省成本,降低污染,也方便民眾搭乘。

這些意見雖然未必會比市府現有的規劃更好,但絕不會是選擇題式i-Voting能夠問出的答案,不過,這樣做,不僅公民能夠參與,更有可能透過公共討論激發出更多的想法與可能,也才符合民主的真正精神。

然而,市府出的「選擇題」其實只是「為了有效吸引民眾參與」,並不是真想要了解民意,要公民參與。說到底,也只不過把市民當道具,把i-Voting當作是裝飾民主的公關活動。

延伸閱讀:涂醒哲的選擇題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