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涂醒哲的選擇題

文/管中祥

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少初登場的地方首長展現魄力,大刀闊斧改革市政。例如,柯P立馬拆掉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精準的超高效率,讓人拍手叫好。

同樣是醫師出身嘉義市長涂醒哲也不遑多讓,到任第二天就宣布,即刻廢除垂楊路大客車專用道,與台北市政府遙相呼應。除了廢除車道,涂醒哲也說,第二階段要把垂楊路原有公車候車位置移至人行道,公車改靠路邊停車上下客,最後要編列預算打除原有站台。

不過,這個看似已規劃好的拆除行動,過幾天卻轉了彎,就在廢除大客車專用道沒多久,嘉義市政府舉辦網路民調(i-voting)邀請民眾表達心聲,作為原設置路中央公車站牌是否移到路邊人行道參考依據。這個突如其來的轉折,不但是給日前信誓旦旦要還路於民的涂醒哲小小打臉,也曝露了廢除大客車專用道是個草率的決定。

才剛上任,政策就如此反覆,一下子立馬宣布,一下子又要觀看民意,到底未來車道該如何規劃?交通該如何建設?民眾看得一頭霧水,涂市長也未必搞得清楚,但即使如此,卻能為地方政治妝扮了開放政府、公眾參與的門面。

廢除車道是個重大的政策決定,不僅為了解決當前的用路問題,也反應了整體交通建設的思維,甚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願景。然而,涂市長廢除車道理由,僅是籠統的「使用效益不高」、「排擠開車族空間」、「老弱婦孺過馬路」,幾乎看不到嘉義市政府在拆除前是否作過大客車流量統計、使用效益估算、道路承載量,與未來發展等科學性的評估,更看不到涂市長對嘉義市交通政策與城市發展等的規劃。

而且,既然要投票,既然要傾聽民意,就應該讓人民有機會好好說話,好好討論。不是設計了充滿引導性的選擇題,窄化市民討論空間。嘉義市政府有關候車亭的五個題目分別是:「垂楊路BRT及公車的專用功能比較重要,還是一般汽機車交通順暢比較重要」、「是否同意年長者、行動不便人士與一般公車族至路邊候車亭搭車較為方便安全」、「是否同意候車站遷移至路側,能夠使垂楊路交通更順暢」、「是否同意候車站遷移至路側,汽車左轉會更為便利」、「候車站台設在中央還是路邊比較好」,人民只有在「是」與「否」之間二選一作答,不但忽視了這項議題其它可能的解決方案,設計的題目更充滿引導性與道德壓力,根本不是要傾聽民意,而是要人民背書。

更搞笑的是,雖然限定每個IP只能投票一次,但投票者卻沒有任何戶籍、居住地、年齡、用路狀況的區別,根本就分不清到底是投票的人是當地居民、外地遊客、老弱婦孺、大客車乘客、小客車司機、每日通勤族、外縣市居民,還是看熱鬧的「鄉民」?被動員的「婉君」?至今仍是一個謎!這種「人人可投」、「票票等值」的作法,不但缺乏調查方法基本的「客觀性」要求,更是忽略個別差異及使用需求。

自從柯文哲用i-voting選任局處長以來,網路票選彷彿成了台灣民主的重要象徵,不但以為可以傾聽民意,也讓可以公民參與,但在網路上辦辦i-voting就能聽到民意?公民就能參與了嗎?

i-voting的重要精神的確是要公眾讓參與,透過網路投票,除了讓人民表達意見,理想上,能降低官僚主義及少數權力者的專斷決策。然而,設計幾個簡單,並具有誘導性的單選題,就以為是公共參與,這不但忽略公共議題的複雜性,反應了執政的簡化思維,更是把選民當作只會簡單思想的投票機器。

民主政治不只是投票決定,更是是對話政治,人民意見的表達也不是只有投票,更需要實際的互動與溝通。如果涂市長這麼重視參與式民主,想改變過去陳窠的政治氣息,舉辦i-voting的確具有進步意義。但應該先負起政治責任,先由市府邀集專業團隊完成大客車專用廢除、候車亭移動的科學性評估,了解實際的使用狀況,提出與城市發展相關的交通計劃,將統計數據及政策規劃上網公告,讓民眾提出意見,並且走入人群,與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專業者舉辦小型座談或公聽會,當政策清楚、資訊透明、充分告知後,再來舉辦i-voting也不遲。

這樣做,雖然看似沒有「魄力」,也可能較無效率,但卻更能傾聽民意,開放公眾參與,讓政策更完整、可行。但想要做一個看似民主的專斷市長,還是要讓人民參與市政,那就看涂醒哲的選擇了。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