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幼兒園復課倉促上路,現場人力物資均少,全教總憂校園再成防疫破口!

文/全教總

疫情警戒標準自7月27日至8月9日調降為警戒第二級,今日全國公私立幼兒園開放校園提供第一波的有條件復課收托服務。

教育部的「幼兒園(教保服務機構)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上週倉促公布就上路了,但本會收到幼教現場諸多反應,該指引有許多措施現場根本無法執行,全教總盤點該指引施行的幾大問題:

(一)步調一致、作法一致、說法一致,但地方卻與中央不一致?

教育部於管理指引說明表示,「地方政府得視轄內疫情狀況,自訂高於本指引之相關作為」。但如此的規定卻造成部分地方縣市政府自行拉高規範,導致現場無所適從,例如:高雄市即自行規定,不論是否打過疫苗,首次均需要進行快篩;有些縣市則逕行要求每三天就要提供一次篩檢,不同的作法讓各地方的幼兒園相當混亂。

(二)篩檢之費用與假別如何處理?

未能接種疫苗之教保人員,需要進行快篩,但這些都需要時間與費用。快速抗原檢測 15 分鐘,可自行購買快篩劑居家進行,但一個快篩劑費用約350元,兩週就需要700元。如果地方政府要求準確度較高的RT-PCR 則需 1~2 天,且每做一次就需要3500元,要求急件的話也要4500元。教保人員提供一線的服務已經相當不容易,這些費用難道都需要現場教保人員自行吸收嗎?前往快篩的時間也需要請自己的假嗎?

(三)物資短缺,防疫量能不足,物品與經費在哪裡?

防疫指引當中提到,一日幼兒與教師都需要量測體溫2次、用餐時需要配置隔板、照顧隔離人員時需要穿防護衣、必要時穿戴防護面罩、防護衣、護目鏡等、手套…等,然這些防疫用品並不會自己就出現在幼兒園,其中用餐隔板目前更是處於缺貨的狀況,有些園所也沒有額外的費用來購置相關物品,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物資充實防疫量能,卻要開放幼教現場,效果令人擔憂。

(四)未提供支援清消人力,教保人員如何提供服務?

幼教現場樂見提高環境清潔標準,但是指引內要求消毒之頻率,每週就要全園消毒一次,教室與廁所一天也至少要5次,有些物品與場所更是使用後需要隨時消毒,在沒有外在人力的支援下,教保人員一方面要忙於調製合於標準的漂白水,一方面平均每一小時都要消毒一次,該如何抽身來照顧幼兒生活並提供學習活動?更遑論還要設置專責人員照顧疑似之個案,這些人力成本均未到位,家長如何安心送托?

(五)依空間決定留容人數,但誰可以到園?

我國幼兒園長期處在高度的師生比,而該指引規定,留容人數=該室面積-固定設施設備面積/2.25平方公尺,這標準卻低於幼兒園設施設備的2.5平方公尺/人之規定,如果該活動室內沒有固定設備,依此規定留容人數可以達到33人,這不是一個很弔詭的現象嗎?再次,如果計算出來可留容人數低於30人,扣除掉警消、弱勢家庭後的優先順序,誰可以到幼兒園?這個判准難道需要由教保人員自行決定嗎?在空間有限,在籍幼生家長確有需求的時候,卻沒有一致的到園標準,會令家長與教保人員無所適從。

(六)分流管制、保持距離,但是校園空間在哪裡?

指引當中也清楚規範要調整課程模式,降低肢體接觸,建議採行分流並保持距離,避免共用午睡空間。但多數的幼兒園空間都相當有限,在面對高師生比的狀況底下,園所幾乎很難能挪出獨立的空間來進行午休,或者是安排另一個可以安置疑似個案的地方,若要調整幼兒之間的距離,活動室的空間也幾乎不足!這個問題反映的,不僅是防疫的迫切,更是凸顯長期以來政府對於幼兒教育只「重量不重質」的現象,許多公幼的設備老舊,空間狹小,活動室、寢室與餐廳幾乎都是同一個空間,在面對這種全民防疫的時刻,該如何提供給國民一個安心的教育環境?

全教總根據建議教育部應根據現場狀況,朝以下六點進行修正:

1. 統一規範全國篩檢標準。

2. 防疫期間快篩的經費與公假補助。

3. 補助幼兒園各種防疫物資。

4. 提供幼兒園支援消毒與清潔人力。

5. 檢討留容人數合理性

6. 檢討幼兒園空間標準與幼兒園師生比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