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罾仔寮人物故事 — 熱心公益的太平宮管委

文/林佳慧 (基隆人)
圖/陳嫺儒
特別感謝:中山里羅予廷里長

🌊罾仔寮人物故事-引言
「罾仔寮」(tsan-á liâu)位居基隆西岸,過去因靠海捕魚人家在此建寮曬網,因而得名。海岸線隨著築港工程起了變化後,取而代之迎來了港口最風光的時代,曬漁網的家戶也紛紛住進許多在碼頭打拼的碼頭工人們,人聲鼎沸的滾動為基隆寫下一頁精彩的繁華史。後來港口轉型讓山城慢慢靜了下來,就坐落在山腰淡淡細數雨都的過往故事。

罾仔寮山上的太平宮,是當地居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場域。說起太平宮的歷史,從土地公神像從何處請來、宮名緣由,聊到建廟籌措經費時土地公如何顯靈,講得滔滔不絕神采四溢,他就是太平宮的建廟功臣之一—簡天佑。

簡天佑於民國 20 年在金山出生,16 歲開始在金山近海捕魚,18 歲當上輪機長之後,和船東女兒相識結婚,婚後生了四個兒子。雖然老婆也到處擺攤賣衣服賺錢,但養四個孩子的龐大經濟壓力,讓簡天佑決定另尋出路。

搬到基隆開啟第二人生

38 歲時,在老婆建議下,來到基隆碼頭做搬運工人。當時基隆港很熱鬧,進出口的大小船擠滿港口,等待上工的碼頭工人在候工室休息,等待公會分配靠岸船隻的裝卸工作。

「那個時候港口沒有什麼機具,都要靠人力搬。」簡天佑回憶,他最常經手進口煤炭的船,大船載了幾百萬噸煤炭,因為吃水太深無法靠岸,要先停在航道中間的浮筒旁,然後下貨到接駁船上,接駁船一次裝五六千噸的煤炭靠岸,再由碼頭工人搬下船。「真的很辛苦,最大的船可能要搬15天才搬得完。」他揮動雙手描述搬運的過程。工作時認真專注的他,曾獲碼頭工會頒發「模範工人」獎狀,在碼頭辛苦工作 51 年後退休,拿著三百多萬退休金,在罾仔寮蓋了一棟房子,他說:「我想說蓋四層,四個兒子一人住一層」蓋房子除了想到家人,還想著到廟裡方便,特別建了個後門,一開門就能看到太平宮。

生活的另一個重心

早期罾仔寮沒有土地公廟,只有一個「福德會」,簡天佑尋思著要替土地公蓋廟,第一步是找地。太平宮現址原是一間賣煤礦的小平房,平房主人聽聞此事,自願把跟政府租來的土地權利讓出來建廟。有了土地,接著就是籌措經費。

「施工前廟裡貼滿紅紙,寫著誰要捐多少錢、做什麼地方」簡天佑說。最後剩大殿上方的八仙彩,估價要三萬,正愁上哪找錢時,來了一個男人,說夢見一個像土地公的老先生說:「我要蓋廟了,你怎麼沒來幫忙!」,於是男人四處尋找興建中的土地公廟,終於找到罾仔寮這裡,當場告訴簡天佑要捐三萬做八仙彩。簡天佑說:「那個男人是銀樓的老闆,後來土地公幫他買到現在的店面。」在簡天佑身邊發生許多類似的「土地公顯靈」事件,讓他對土地公十分欽慕,他說:「我跟老祖(土地公)講好了,祢保佑我,我活多久就服務祢多久,有錢沒錢我都不計較。」現年92歲的他,儘管腿腳不方便,每日上香已請兒子媳婦代勞,但太平公辦活動他從不缺席。

熱心公益,珍惜每段緣分

除了宮廟活動,簡天佑也熱心參與公眾事務、積極為鄰里服務。他創立了中山社區發展協會、佛山早起會,參加守望相助隊、太平宮管委會;收到的獎狀、聘書、榮譽狀、派任書多不勝數,他笑著說:「我就是喜歡做這些事。」

簡天佑習慣將照片及紀念品貼在客廳牆上,「拍沙龍照那天,我老婆穿禮服,很白很漂亮,我都認不出來」他看著全家福,眼神溫柔的說。裱框的水墨畫,是國外當中醫的大兒子親筆畫的;還有各種宮廟活動照、旅遊景點合照、受獎照、社區活動照,每張照片中的人與故事他都記得,在他滔滔不絕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他對這些人、這些事投入的熱情以及珍視。

更多罾仔寮人物故事:

93歲的太平宮管委
84歲的手繪看板畫師
80歲的家庭美髮老闆娘
76歲的裁縫師
93歲的柑仔店老闆娘
86歲的前船員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