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罾仔寮人物故事 —山上的美髮師

文/林佳慧 (基隆人)
圖/陳嫺儒
特別感謝:中山里羅予廷里長

🌊罾仔寮人物故事-引言
「罾仔寮」(tsan-á liâu)位居基隆西岸,過去因靠海捕魚人家在此建寮曬網,因而得名。海岸線隨著築港工程起了變化後,取而代之迎來了港口最風光的時代,曬漁網的家戶也紛紛住進許多在碼頭打拼的碼頭工人們,人聲鼎沸的滾動為基隆寫下一頁精彩的繁華史。後來港口轉型讓山城慢慢靜了下來,就坐落在山腰淡淡細數雨都的過往故事。

基隆多丘陵,社區多依山而建,罾仔寮社區就是其一,乾淨的斜坡路及樓梯,彎彎繞繞串連著家家戶戶的故事。早期山上採買不易,為自給自足,居民在住家開設簡易店舖做生意,這些店舖沒有招牌不打廣告,都靠鄰居口而相傳。「家庭美髮」就是其中一種,不用下山也能有煥然一新的造型,價錢也較美髮沙龍來得平易近人,在早期社區很受歡迎。

民國 33 年出生的陳春,是目前罾仔寮山上仍在經營家庭美髮的老闆娘,笑容爽朗,一頭白髮隨興紮起,面色紅潤,講話中氣十足。陳春小時家境不好,國小只讀了三年,14 歲北上三重,到親戚的美髮店幫忙煮飯,一天領 2 元薪水,「師傅說飯煮得好就能學電頭毛」,陳春就這樣邊煮飯邊學美髮,兩年便出師,來到基隆民治里「大美輪」美髮店工作,18 歲換到安一路的「樂美」,認識老闆的兒子,兩人結婚,自此在罾仔寮定居。

家庭美髮的誕生

民國 62 年,陳春懷了第一個孩子,懷孕期間外出工作不方便,於是家庭美髮開張了。在客廳擺上簡單的桌椅、鏡子、吊式烘乾罩,以及各式美髮用具材料,準備就緒,開始營業!洗髮、剪髮、燙髮是最基本的,忙碌的時候,一天可以燙 14 個客人的頭髮;而等待中的客人也沒有閒著,當時陳春甚至請人專門幫客人做美甲,貼心小服務很受鄰居朋友歡迎。陳春也會應客人要求幫忙染髮及護髮,她說:「客人會自己帶染髮劑跟護髮劑,因為每個人頭髮狀況不一樣,用自己的最好,我就收個工本費 100。」服務貼心,收費平價,厝邊常常相約「要去阿春那裡洗頭」。

經濟壓力逼出白頭

家庭美髮生意好,但是生活上各種開銷也如影隨形追趕在後。除了四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及員工薪水,愛喝酒賭博的丈夫,是家中支出的黑洞。在碼頭當搬運工人的丈夫,因為碼頭工作辛苦,下工之後就想尋樂放鬆,不但花光薪水,還常向陳春要錢。陳春除了美髮工作,也接家庭代工來做,還跟了許多互助會,標會應急,她說:「我四十幾歲就開始白頭髮,每天煩惱沒錢啊,煩惱人家來討錢。」被逼得沒辦法,不得已將大女兒送給保母當媳婦養,「我心很痛!」陳春說,儘管後來與大女兒盡釋前嫌,但提起往事,她臉上仍是充滿不捨與懊悔難過。

念念不忘厝邊情

早期生活困難時,許多鄰居對她伸出援手,至今仍維持著深厚的感情。談起舊時罾仔寮,陳春印象最深刻的,是晚餐後大家搬出板凳圍坐在門前的畫面。在沒有電視跟冷氣機的年代,人手一支扇子,一邊搧一邊喝茶閒聊,感情就是這樣聊出來的。有時大家會一起出錢買酒買菜,讓手藝好的鄰居煮一桌給大家吃。現在鄰居們已不像從前天天聚會,但還是常常有人到美髮店找陳春洗頭聊天,「這是厝邊情,舊情才值得懷念。」陳春微笑說著。

孩子出社會後,她也開始學著放慢腳步,對自己好一點。她和許多鄰居好朋友一起去安樂國中唸補校,彌補沒有唸書的遺憾,還拿到了表現優異的獎狀;過去全年無休,連坐月子都在工作,現在一個月休六天,到宮廟誦經,也和鄰里一起南巡進香。陳春的家庭美髮店不再只是維持生計的工作場所,而是和鄰居交流情感的場域。

更多罾仔寮人物故事:

93歲的太平宮管委
84歲的手繪看板畫師
80歲的家庭美髮老闆娘
76歲的裁縫師
93歲的柑仔店老闆娘
86歲的前船員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