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罾仔寮人物故事 —從鐵工廠到船上機艙的山城男兒

文/林佳慧 (基隆人)
圖/陳嫺儒
特別感謝:中山里羅予廷里長

🌊罾仔寮人物故事-引言
「罾仔寮」(tsan-á liâu)位居基隆西岸,過去因靠海捕魚人家在此建寮曬網,因而得名。海岸線隨著築港工程起了變化後,取而代之迎來了港口最風光的時代,曬漁網的家戶也紛紛住進許多在碼頭打拼的碼頭工人們,人聲鼎沸的滾動為基隆寫下一頁精彩的繁華史。後來港口轉型讓山城慢慢靜了下來,就坐落在山腰淡淡細數雨都的過往故事。

二戰前夕的民國 27 年,在罾仔寮山半山腰,易家老么呱呱墜地,取名易連基。隔年戰爭爆發,港都基隆因其重要戰略地位而受到嚴重空襲,易連基被家人帶到北五堵鄉間避難,直到民國 34 年戰爭結束,才又重回罾仔寮。這個在動盪年代出生的男孩還不知道,他人生中最長的飄泊還未開始。

14 歲國小畢業後就開始想辦法賺錢,年紀小不好找工作,他將切好的水果挑到街上叫賣;18 歲到三沙灣的鐵工廠學一技之長,鐵工廠採學徒制,師傅就是天,工廠又熱又吵雜,學習之路漫長且辛苦。領著微薄薪水,易連基認真勤勉的做到32歲,中間經歷結婚、誕育四子,肩上重擔開始不堪負荷,這時他迎來人生中的轉機,香港中國航運公司來台招攬船員,他被高薪吸引報名了船員訓練班,順利結業領到船員證,開始到船上機艙工作。

成為獨當一面的銅匠

上船再度從學徒開始做起,機艙工作包含各種機械及管路維修,許多技術是以前沒學過的,除了跟著機艙前輩認真學,下了船他也跑回鐵工廠進修,「我不收薪水,只要你教我做。」他對鐵工廠的師傅說,就這樣花了許多休假時間,學會車車床、電銲、氣焊、修冷氣、抽真空灌冷媒、切割等技術,努力終於讓他得到認可,從學徒晉升為銅匠,能獨自維修船上各種機器。

機艙內部由於大型機械不間斷運轉,噪音大溫度高,工作環境不好,工作內容也複雜,什麼東西壞了都找他,「好在幾乎都有備品,所以可以慢慢修。」易連基有點雲淡風輕的說,機艙工作的辛苦就被他簡單帶過。民國 63 年,易連基跳槽到長榮工作,開始跑全球的遠洋航線,在全球各大港口裝卸貨物,一趟船繞地球一圈要八十幾天。

海上漂泊的日子

漫長航程中,日復一日保養、維修,賺到的薪水,易連基幾乎都請公司寄回家裡,在國外靠岸也很少消費,想家的時候,會寫信回家,靠岸時請船務公司幫忙寄信,家人回信也是請船務公司送到易連基下一個抵達的港口,在紐約寄出的信,可能在東京收到回信,信件來回,是早期跑船的浪漫。

船上生活的快樂,是簡單樸實的,下班之後泡茶聊天、過年喝個酒、船長加個菜、偶爾週末吃牛排、包水餃,「船上休閒娛樂不多,後期裝了卡拉OK,我有去唱。」易連基說。貨櫃船行駛在大風大浪上,長年行船的人,心卻越來越沉穩。
跑船也讓他打開始視野,他看到巴拿馬運河,驚嘆於渡河的技術;第一次到香港,佩服搭公車的隊伍井然有序;他觀察各個國家的民族性,自有一套心得,見多識廣的他聊各種話題都能與人侃侃而談。
閒不下來的退休生活

民國 88 年退休之後,易連基回到罾仔寮居住,不必再四處飄泊奔波勞累,但易連基沒有因此停下腳步。他積極參與鄰里事務,當里長、參加社區巡守隊、擔任社區理事,遇到來罾仔寮爬山觀光的外地人,也熱心介紹在地環境;喜愛園藝的他,回收利用廢棄大理石地板,在山頂鋪了一個小花園;他堅持每天運動,早上去太平國小做外丹功,下午到國民運動中心游泳,這些都還不夠,他甚至開始學電子琴,和朋友們唱歌交流,日子過得充實,人生航道上,易連基還快樂的駛著船。

更多罾仔寮人物故事:

93歲的太平宮管委
84歲的手繪看板畫師
80歲的家庭美髮老闆娘
76歲的裁縫師
93歲的柑仔店老闆娘
86歲的前船員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