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罾仔寮人物故事 —無師自通的裁縫師

文/林佳慧 (基隆人)
圖/陳嫺儒
特別感謝:中山里羅予廷里長

🌊罾仔寮人物故事-引言
「罾仔寮」(tsan-á liâu)位居基隆西岸,過去因靠海捕魚人家在此建寮曬網,因而得名。海岸線隨著築港工程起了變化後,取而代之迎來了港口最風光的時代,曬漁網的家戶也紛紛住進許多在碼頭打拼的碼頭工人們,人聲鼎沸的滾動為基隆寫下一頁精彩的繁華史。後來港口轉型讓山城慢慢靜了下來,就坐落在山腰淡淡細數雨都的過往故事。

罾仔寮半山腰的中山里照顧關懷據點,今天也傳出此起彼落的聊天聲,這裡是社區重要交流場域,面對生面孔,裡頭的居民也會和善打招呼,這樣的人情味,吸引了不善交際的林麗惠前來參與志工活動。

民國 37 年出生的她,在三個兒子都成家立業之後開始一個人生活,在媳婦鼓勵及朋友帶領下,她慢慢嘗試參加社區活動,也陸續擔任許多單位的志工,有點靦腆的她,其實過去是個裁縫師傅。

與裁縫的不解之緣

林麗惠是家中老大,國小畢業就開始工作幫忙養家,替人打掃洗衣,也曾在紡織工廠上班。18 歲來到阿姨開在基隆廟口的服飾店工作,店裡提供量身訂做女裝及內衣的服務,阿姨的專長是做內衣,將內衣的模車好,剩下的車縫就交給林麗惠完成;女裝的製作則交給二樓的兩位裁縫師,師傅打版、剪布、車縫時,她就跟著在旁邊看邊學,其中一位裁縫師,後來成為她的丈夫。

婚後,丈夫與布店合作:客人到布店訂做衣服,丈夫幫忙量身跟打版,然後給林麗惠車縫。剛開始做女裝時,常常車到一半又拆掉重車,很不順手,但她沒有放棄,漸漸做出興趣,越來越上手,經手的女裝樣式也越來越多。

與丈夫生了三個孩子之後,丈夫開始沉迷於賭博,不拿錢回家。林麗惠陸續找了其他工作,像是遊覽車車掌小姐、去成衣工廠車衣服等,同時也接服裝訂製的訂單。在 29 歲那年,林麗惠已可以獨自完成訂單,靠裁縫維生。

大受好評的改良馬甲

林麗惠做過各種女裝:改良旗袍、長短袖襯衫、禮服、絲絨衣裙、外套、各式褲裝裙裝等應有盡有,但在朋友之間最受歡迎的,是她做的馬甲內衣。她最早接觸的馬甲內衣,是阿姨服飾賣的日本製麻襯馬甲,材質硬挺做工精緻,分成胸部、腹部、下半身三件式,一件賣三千多,一套買下來就要一萬多。但是日本馬甲將上半身分兩截,卡在腹部的鋼絲讓人久穿時產生不適,於是她尋思著將上半身改成一件式,並採用純棉材質,在腰腹及背後都以特殊縫製工法加工,在縫線支撐下,改良馬甲可以達到如麻襯般硬挺收束的效果,卻更加舒適親膚;舊式馬甲多採用綁線,會在腰間留下繩結,不好看也不舒服,林麗惠就將綁線改為鈕扣,讓馬甲內衣更貼合身型。

這款林麗惠研發的改良式馬甲內衣除了能維持體態,據說也能改善腰痠背痛,在朋友口耳相傳下,每個月都會接到訂單,但她堅持只收工本費,她說:「我重情,這個沒有對外賣,純粹是為了朋友情。」

熱愛手作始終如一

林麗惠的媽媽受日本教育,性格嚴謹,管教孩子亦十分嚴格,讓林麗惠養成內向拘謹的性格,不擅長主動交際。近十幾年透過參與宗教、志工及社區活動,慢慢結交到合得來的朋友。她先後當過仁愛區戶政事務所、仁愛衛生所、中山里的志工,也參加社區辦的課程:手語課、元極舞、太極拳、有氧舞蹈等,但說起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手工。70 歲時因身體狀況不佳,在兒子勸說下退休,但家裡的縫紉工具都還完好保存著,時不時會做一些小東西,像是手提包、襪子等,她一邊展示她做的雙面穿搭襪,一邊神情認真的說:「我喜歡手工,很喜歡。」能透過自學精通一門手藝,需要的正是她散發出的熱情。

更多罾仔寮人物故事:

93歲的太平宮管委
84歲的手繪看板畫師
80歲的家庭美髮老闆娘
76歲的裁縫師
93歲的柑仔店老闆娘
86歲的前船員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