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白恐記憶 重返綠島 追思難友 音樂饗人權

受難者家屬於十三中隊獻花。圖片來源:國家人權博物館

文/國家人權博物館

為傳承威權時期歷史以及政治受難者的生命記憶,並紀念首批政治犯大規模登陸綠島的日子(1951年5月17日),國家人權博物館於5月16至18日舉辦「2024年政治受難者暨家屬重返記憶之島―綠島」活動,邀請百餘位政治受難者及家屬參與

活動首(16)日,由館長洪世芳率隊,陪同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張則周、楊田郎、陳顯宗前輩等受難者及家屬前往「十三中隊」,向在綠島長眠的政治受難者獻花致意。之後,並由NTSO臺灣青年交響樂團偕同綠島國小幼兒園演出《綠島人權音樂會》,這場結合文化與人權的音樂盛會,以樂聲向社會大眾傳遞這座見證白色恐怖時期的記憶之島。

戒嚴時期,關押於綠島的受難者一旦離世,倘若沒有親人領回,便會埋葬於綠島牛頭山腳往燕子洞方向、兩座由1952年受難者建造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公墓」界址樁柱之處。新生訓導處僅設有十二中隊,但受難者們為表示患難情誼,將此公墓取名為第十三中隊。儘管「十三中隊」並非新生專用的墓地,但重返綠島的難友,均會至此獻花、憑弔難友。據陳英泰記載,高漢橋、陳阿福、辛水波、黃文欽等前輩,均埋葬於十三中隊。人權館表示,埋葬於十三中隊的受難者人數雖然不多,卻是受難者們的集體記憶。

刑期中因強制勞動而於1964年5月心臟衰竭過世的辛水波前輩的兩位妹妹邢辛春美及辛美儀也來到現場,獻上象徵自由、和平與公義的百合花,親眼看望哥哥的墓碑。她們表示,數十年前已將哥哥的遺骨移回臺灣安葬,只是墓碑仍留在綠島。多年以來,她們一直想親自踏上綠島看看哥哥的墓碑、找尋哥哥生前在綠島生活的樣子,這次終於能踏上綠島看見哥哥的墓碑。邢辛春美說,很感動能在今天來到綠島看望哥哥的墓碑,如果這次沒踏上綠島,恐怕之後再沒有機會看望這塊遺留在綠島、彷彿凍結歷史的石碑;一直存放心中的掛念終於能夠安心放下。

獻花儀式後,眾人轉往人權紀念公園參加《綠島人權音樂會》。音樂會邀請在地的綠島國小幼兒園開場演出〈綠島的孩子們〉,充滿活力的小朋友展現飽滿綠島在地風情的舞蹈表演,表演道具則是全園師生運用環保素材共同設計製作;接續來自臺中霧峰NTSO臺灣青年交響樂團弦樂團演出,特別挑選受難者耳熟能詳且富有臺灣元素的音樂,包含〈臺灣音樂百年組曲〉、〈安平追想曲〉、〈黃昏愁〉,以及曾是受難者為難友送行的歌曲〈千風之歌〉。演出最後,在NTSO青年弦樂團的伴奏下,由受難者陳欽生與簡中生共同領唱〈綠島小夜曲〉,現場在綠島小夜曲歌聲環繞下,象徵曙光照拂眾人,帶來溫暖。

音樂會場旁邊是綠島著名的三峰岩。受難者前輩林麗南生前曾提到,當年他被關押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時常需挑著扁擔、扛著米食等重物步行,每當身體疲累不堪時,只要望見三峰岩,心情便會為之一振,因為他知道目的地已經近了,這苦差事就快能卸下!而三峰岩一帶寬闊的礁岩海岸,壯麗的風光實則見證了當年前輩辛苦打石勞動工作的身影。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表示,感謝現場綠島居民的支持協助,也感謝國臺交劉玄詠團長率青年交響樂團弦樂團遠道前來綠島,以音樂向白色恐怖歷史致敬。他也謝謝綠島國小幼兒園師生齊心努力,帶來今晚精彩的演出。希望藉由這場音樂會,以動人的樂音與自然環境共鳴,帶給與會眾人最溫暖的懷抱,湧現生命交會的感動。

人權音樂會上受難者前輩簡中生左1與陳欽生左2與NTSO臺灣青年交響樂團弦樂團合作領唱綠島小夜曲。

人權館館長洪世芳左1率隊,陪同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家屬前往「十三中隊」,向在綠島長眠的政治受難者獻花致意。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