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教育

光復?終戰?其實是淪陷啦!

文/管中祥

蘇迪勒颱風來襲,雖然帶來重大災情,卻也讓反「課綱微調」的行動暫告段落。學生撤離教育部,回到校園反課綱,不過,根本的問題並未解決。

雖然有人認為這次課綱「微調」的幅度並不大,何必如此在意?但其實一字一句都是關鍵,任何的文字都無法全然客觀,或多或少負載了各樣的立場與價值,因為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對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10月25日就叫作台灣光復節,不僅是「國定假日」,也是國語課本、歷史課本必讀的內容,「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等電影裡的訴說著「日本鬼子」如何欺壓中國人,而國軍又如何擊退日本。

還有一首歌是這樣唱:「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今日重享自由樂/蔣公恩德不能忘」。

「光復」意味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經過英勇國軍八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殖民者日本,自此台灣走出了「日據」時代,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

不過,阿扁執政後,為因應週休二日的實施,取消了「光復節」的放假。不僅假沒了,「光復節」的名稱也越來越少出現在公共論述裡,甚至從教科書中撤退。不只如此,課本裡的「日據時代」也改成了「日治時代」。

「台灣光復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終戰紀念日」。「終戰」就是「戰爭終止」,看似中性的「終戰」 ,充滿著另類的價值。「終戰」和「日治」搭配使用,就是要告訴大家,台灣是個獨立的個體,中華民國政府或中國只是這個島嶼的眾多統治者之一。

「光復」、「日據」、「終戰」、「日治」,這些細節性的文字裡,隱藏著巨大的價值,同時也是台灣統獨論戰,不同史觀論辯的重要戰場。

不過,曾有經有個不太好笑的笑話是這麼說的。

有兩個不同立場、史觀的「台灣人」,為了10月25日應該是「終戰紀念日」還是「台灣光復節」爭得面紅耳赤。

兩個人舉出了不少的論據,提出了諸多理由,也高談闊論自身從小養成的價值,企圖想說服對方。一開始理性論辯,但到後來各有立場,僵持不下,幾乎要大打出手。 這時,有位原住民不小心路過,冷冷地看了他們一眼,說:「什麼『光復』?什麼『終戰』?10月25日根本就是『淪陷日』!」

是的,原住民族歷經鄭氏、荷、西、清國、日本、中華民國的侵擾、佔據,甚至是殖民統治,對他 們來說,不是「光復」,也不是「終戰」,而是赤裸裸、血淋淋的「淪陷日」!

2013年10月,臺南市議會原住民議員谷暮·哈就在議會質詢就說:臺灣光復節與原住民有什麼關係?就原住民而言,這是對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

在這次的課綱爭議裡,來台灣最早的原住民族的聲音卻被高度忽略,不單這樣,在目前現有的課本中也是如此,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就在一場記者會中指出,不論是新課綱還是舊課綱,都僅僅只用一個章節介紹台灣數十個原住民族,在高中必修的128小時歷史課程中,只有3小時在講原住民,1.5小時講考古,真正認識現代原住民的,只有1.5小時,比例非常低。在課綱中,原住民又一次遭到邊緣化,呈現的身影顯得片段且零碎的。

既然要有多元觀點的課綱,就不該只是新舊版本並列,也不該只有中國或台灣為主體的漢人觀點,原住民仍然在主流論述的邊緣,課本裡什麼時候才會有以原住民族同為主體的歷史觀點?不只如此,既然要有多元觀點的課綱,就不該只有國族、種族的立場,性別、階級、生態的立場與價值又在那裡?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