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投稿

【投書】為受害者發聲?護家盟是「強暴文化」推手?

文/吳馨恩

輔大心理系性侵案發展至今,已引起了廣大的社會關注與討論,許多人譴責夏林清教授對受害者的粗暴行徑,不乏婦女團體(勵馨、婦女新知等)、女性主義者與多元性別平權運動者的撻伐。

然而以支持異性戀父權、反對多元性別為宗旨的組織護家盟,也發表聲明抨擊夏林清。護家盟究竟何時成為反性/別暴力團體了?護家盟真的是為了受害者發聲嗎?騙子!性侵的根源正是異性戀父權下的「強暴文化」(rape culture),而護家盟等性保守勢力正是其推手。

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是身體自主權

不少人權團體曾用「我的身體,我的權利」(My Body My Rights)支持同志與跨性別權益,這正是反性暴力的身體自主權運動最有力的口號,這是因為「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受到什麼性別吸引)與「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認為自己屬於什麼性別)也是身體自主權的一環,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與誰親密接觸、定義自己不受生理特徵限制,同時也有自由穿搭、使用醫療資源的權利。

雙性戀女性、跨性別者與雙性人是最容易面臨強暴的群體

在異性戀父權社會,婦女與兒童有比成年男人更容易遭到強暴的機率,相對於男性的71分之1,有5分之1的女性遭受過強暴,顯然強暴是性別不平等的產物。然而,比一般婦女與兒童更容易被強暴的群體是什麼呢?正是雙性戀女性、跨性別者與雙性人群體。

有超過2分之1的雙性戀女性跨性別者遭受過強暴;根據美國大學協會統計,校園性侵中跨性別者與雙性人比一般女性更容易受害;針對同志與跨性別的「矯正強暴」(corrective rape以「矯正」、「治療」他人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為名義的強暴)更是一大威脅。可是異性戀父權社會中有「保護婦幼」的氛圍,卻沒有「保護多元性別」的觀念,因此具有多元性別身分的受害者,經常受到社會忽略,或是申訴救濟制度的不友善隱而不報,美國就有大學性侵案遭到吃案,只因為受害學生是名跨性別女性(出生時被指定為男性的女性)

多元成家立法是一場反性暴力運動

以伴侶盟為首所推動的「多元成家法案」(婚姻平權、伴侶制度與多人家屬),不僅是多元性別權益運動,同時也是一場反性暴力運動。在異性戀父權社會中,「強制(異性)婚姻」(長輩強婚、強暴後結婚、意外懷孕結婚、兒童婚姻、童養媳)相當地泛濫,正是性暴力的一種形式,然而多元成家立法正是挑戰這種制度、挑戰社會對於伴侶/家庭的單一想像,使得女人有與相愛的女伴結婚、好姊妹成為法定伴侶、同居人們成家、免於淪為「同妻」(男同志的妻子)的權利。美國維吉尼亞州就在性別平權運動的努力下,於2014年推翻同志婚姻禁令,並於2016年禁止家長安排與強暴懷孕後的兒童婚姻

「分化弱勢」是強暴文化的一環

強暴文化包含對性別的歧視、對他人身體自主的不尊重、對身體界線的忽視、對強暴受害者的譴責與對「性」的迷思等等。不過有一部份經常被忽視,也就是「分化弱勢」的手法。像是德國科隆新年性侵案,就經常被保守右翼操作渲染成「難民引發的治安問題」,而非「性別歧視問題」。這也造成後來有名受到難民性侵的女性,因為不想深化原已高漲的反難民情緒,選擇隱而不報

護家盟等性保守勢力總以「保護兒少」、「婦幼安全」反對同志與跨性別權益,刻意隱瞞大部分的性暴力、家暴都是順性別異性戀男人所犯下,同志與跨性別者反而多為受害者而非加害者,以強暴文化作為分化「婦幼兒少」與「多元性別」兩大性別弱勢的手法。

「傳統家庭價值」是家暴、婚/家內強暴與兒虐的根源

護家盟等性保守勢力總打著「傳統家庭價值」的名號宣示淫威,異性戀父權政黨-信心希望聯盟就以「捍衛家庭 保護兒少」這個矛盾的說法作為競選口號。護家盟多次引用的美國家庭協會,也主張美國婦女運動推動的「婦女防暴法」(VAWA)是「女性主義對傳統家庭價值的攻擊」,加以反對。

美國許多婦幼保護工作者早已指出,所謂「傳統家庭價值」,那種不尊重妻子兒童自主權、將婦女兒童視作財產的意識形態,正是家暴、婚/家內強暴與兒虐的根源。台灣也有許多婦女團體指出,「婚內強暴」被忽視就是因為傳統觀念把女人當成男人的性奴隸,勵馨基金會更指出「長輩權勢」是家內性侵兒童噤若寒蟬的原因。真正的婦幼保護必須介入家庭、限縮丈夫家長權力、強化社會安全網。

「依性別認同如廁」與「性別友善廁所」是性暴力防治

護家盟等性保守勢力,如信心希望聯盟主席-雷倩不斷強暴恐嚇婦女與家長,以反對「依照性別認同如廁」與「性別友善廁所」,宣稱支持跨性別如廁權益會使婦女兒童遭受強暴。然而事實上,跨性別者才是最容易在廁所遭受強暴的群體,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威廉研究中心做的一份調查:68%的跨性別人士在廁所裏受到過言語騷擾,9%的人表示至少經歷過一次身體侵害。也有許多跨性別者,尤其是跨性別女性表達出自己如廁與對強暴的恐懼

美國一名高中的跨性別女孩莉拉珮莉 (Lila Perry)拒絕使用特殊隔離的廁所與更衣室,她表示擔心自己的安全且不想感到被隔離(就像大多數的青少女一樣),向校方爭求像一般女同學同等使用女性廁所與更衣室的權利。她明言「感到可怕」、「我擔心自己的安全」,卻得到「錯不在與眾不同,但要是你想要變得與眾不同,就往往需要犧牲。」的回應。

事實上,依照性別認同如廁與性別友善廁所不僅降低跨性別者遭受性暴力的可能性,像是台中一名跨性別女性在游泳池遭「強制檢察」性騷擾猥褻的案例,同時也增加了異性守望相助的機會、強化隱私設計、打破被同性侵犯無傷大雅的迷思、減少家長帶異性兒童受暴、去除性別審查暴力的效果,反跨性別如廁權正是推動強暴文化

「棄名錯稱」與「性別錯稱」是性騷擾

刻意的「棄名錯稱」(deadnaming 使用跨性別者更名前的名字進行稱呼)與「性別錯稱」(misgendering 以對方不認同的性別稱謂稱呼)構成性騷擾防治法第二條的第二點:「跟性或性別有關,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的「敵意環境性騷擾」(hostile environment sexual harassment)。簡單來說,它也是拿他人的「性徵與性器」作文章,就像是拿女性的胸部大小,調侃她們是洗衣板或波霸。

新任政委唐鳳曾是受害者,然而護家盟也多次在其網站上,稱呼跨性別運動員凱特琳‧詹納,為「布魯斯‧詹納」與「父親」,公然對其性騷擾。

「修改療法」與「守貞教育」是兒少性虐待

走出埃及」等反多元性別組織所實行的「修改療法」,在世界各地相當泛濫,不斷涉及性侵與兒虐,一名跨性別少女莉拉・阿爾康(Leelah Alcorn)遭到基督徒父母趕出學校與監禁,強迫她接受的宗教的修改療法,最後不堪的莉拉選擇自殺,為此相當具有公信力的《時代雜誌》也曾刊登文章直指修改治療是兒虐,並呼籲大眾一同連署支持政府取締對跨性別兒少的修改治療。

而存在於各級學校的「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更涉及兒少性虐待,它經常恐嚇強迫兒少簽署「守貞卡」(把初夜權留給未來伴侶的毒誓),要經常對性無知、身體發育未成熟的兒少簽下「跟性有關的契約」本身就有問題,而且其形式像極了賣身契約,或護家盟反對的《格雷五十道陰影》中的SM契約(我同意意識清醒關係對等的成年人簽署SM契約,但我反對教師以職權迫使誘騙兒少立約)。更造成這些兒少日後若受性侵,便會感到罪惡感,陷入更加嚴重的憂鬱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或是未婚懷孕卻不敢向親友反映,衍生諸多社會問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指出:「針對兒童的性暴力是對兒童權利的嚴重侵犯。然而,這是在所有國家和社會群體的全球現實。它可以是性虐待、騷擾、強暴或性剝削或色情等形式」我們若要終止強暴文化,必然也要停止修改療法與守貞教育等兒少性虐待行為。

護家盟盟友多次涉及性騷擾與強暴恐嚇

護家盟盟友的宋岡哲與「同運不敢面對的真相」的管理員Virginia Lin,分別涉及強暴恐嚇自由台灣黨女性候選人周芷萱,與性騷擾跨性別婦女遭裁決成立,卻不發揮良知投案逍遙法外。由此可見,護家盟等性保守勢力絕非反性暴力陣營,而是強暴文化的推動者,以及「強暴者同盟」(rapist ally)。

延伸閱讀:

行政院高官公然性騷擾唐鳳女士!「性別錯稱」是對跨性別者的嚴重非禮

性別認同運動從未抹除女人

誰會怕「跨性別廁所」?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