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07集:走出學術象牙塔​ 「大學社會責任」在幹嘛?

整理 / 呂陳沅

教育部於2017年試辦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希望透過大學協助解決地方快速社會變遷面臨的問題。大學對社會負有責任,看似天經地義,但為何教育部又需要頒布計畫方針,鼓勵各大學走入在地,深入地方呢?

本集邀請到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搖滾社會力」計畫主持人邱毓斌,來談論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源起,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起源 培育在地所需的人才

為因應社會變遷快速,教育部於2017年試辦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簡稱USR計畫),希望透過大學知識專業知識與學生,透過教學、研究、社會實踐,走入社區,解決社會變遷對在地的影響。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表示,有些大學教師認為做好研究與教學,培育人才進入社會,即是完成對社會應盡的責任,為什麼還需要另外作「大學社會責任」,與在地社區有所連結?邱毓斌說,過去社會教育所培育的人才,通常認為在社會中盡忠職守,完成自己的本分,便是對社會應盡的責任。然而,面臨現代社會變遷,社會議題叢生,大學應有責任及積極作為,培養解決在地問題的人才。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培育與社會接地氣的學生 超越學系專業看見社會所需

邱毓斌主持屏東大學的搖滾社會力計畫,召集對屏東社會變遷議題有興趣的師生,開設相關學分學程,讓學生修畢後有第二專長相關證明。課程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社區,社區也擔負教學訓練的責任。學生透過實作,長期蹲點社區,無形中對社區中的種種議題,例如:高齡化、長照與城鄉差距等等議題,有更深刻的體會。當這些學生畢業後,也有部分人選擇投入相關機構。如此也開創某種就業市場,對於各學院的學生,超越自己學系所學的專業,看見社區、社會更需要的能力。

邱毓斌以他的經驗為例表示,經歷過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課程的學生,較能了解社會,並懂得與外界互動。他舉例,屏東大學教育系培育未來師資,若是有參與USR計畫訓練,長期與屏東偏鄉學校交流,會更認識屏東偏鄉教育上面臨的困境與需求,相較於其他學校所培育出的師資,更符合屏東偏鄉孩童的需求。

「對社區貢獻了什麼?」 與社區逐步建立共學共伴關係

教育部視查訪評時,常常問大學「對社區貢獻了什麼?」、「讓社區改變了多少?」,邱毓斌表示,投入社區,不是在做善事,而是「與社區共學共伴」。

管中祥對此進一步追問「走入在地、走入社區」是USR計畫的目的之一,然而對於長期待在學院內的教師而言,對社區陌生,若無足夠準備貿然進入社區,可能對當地造成困擾?邱毓斌指出,教師必須先對社區有所了解,有能力帶學生進入場域,不論是設計課程、田野調查教學、發展行動計畫、學習與鄉民互動,都需要了解社區,並思考如何回饋在地。邱毓斌強調,這些都是進入社區需要做的工作,若是沒有做足準備,可能無法與社區培養好關係,甚至對社區造成困擾。

不過,即使如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師生必須與社區慢慢培養互動關係,才能了解社區所需。更何況,社區需求會依時間變化,大學端也需要更動計畫執行方向,才能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讓計畫中的師生善盡社會責任。同樣也執行USR計畫–重構大學路的管中祥也表示,進入田野後,仍需要不時回頭反思,有了反思才能不斷調整計畫執行的方向,因此計畫的執行通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斷地了解與修正,才能明白社區需要,發現自身的問題。

以經費鼓勵競爭? 計畫結束後的師生與社區關係何去何從?

許多大學會為了經費而向教育部爭取執行USR計畫,教育部也以鼓勵競爭的方式,引導各校執行規劃。然而管中祥則質疑這樣的競爭會影響各大學推出計畫的目的,會不會讓執行計畫成為各大學爭相賺取經費的工具。他同時也擔心,若是純粹為經費,而以完成評鑑的態度進入社區,而非真心與社區建立長期互動關係。當計劃結束後就退出,大學不僅難以與社區建立連結,計畫也容易因為執行中斷,而為社區帶來困擾。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終有結束的一天,當計畫結束後,大學在社區所投入的資源與培力,是否因此會中斷,前功盡棄?邱毓斌說,這就是考驗大學對於USR計畫的真心程度,若是真心支持,便可以聚集志同道合的師生,打破學系分際、教務規定,為計畫端建立更完善的校內制度,例如,更改上課時數限制規定,或是搭配教師升等制度,鼓勵教師投入USR計畫等。除了大學端的投入,邱毓斌也提及希望教育部可以將USR計畫制度化,當USR納入政策,投入更多預算資金,形成常態化的支持,便能有效影響大學投入社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