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聲明】核電延役不可行 能源專業議題不應流於選舉口水戰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日前台北市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王鴻薇於媒體上草率丟出「核二、核三延役」的政見,引起社會爭議與討論,其說法既不負責、也不專業,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出核電延役不可行的理由與依據如下:

一、核電延役在法律與行政程序上已不可行
《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規定核子反應器運轉執照到期,就應停止運轉,其中,第6條第2項:前項運轉執照之有效期間最長為四十年,期滿須繼續運轉者,經營者應於主管機關規定之期限內申請換發執照。未依規定換發執照者,不得繼續運轉。

且《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申請審核辦法》第16條第1項規定,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有效期間累積達四十年,仍須繼續運轉者,經營者應於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前五年至十五年,填具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換照申請書,並檢附下列報告,報請主管機關審核。

也就是說,依法核電廠若要延期必須於屆期有效日期前五年提出申請與審核,申請時效已過,核二廠的一號機已於2021年12月除役,二號機即將於2023年3月除役;核三廠一號機將於2024年7月、二號機2025年5月除役。核二、核三在法律上都已超過申請延役的日期,台電也已提出核能二廠除役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已經由環保署審核通過,核二廠除役計畫已經開始執行,身為立委候選人不應該不知道,除非修改現有法律,不然必須依照法律與行政程序進行除役。

二、核廢料已爆滿無法運轉
2021年7月,核二廠一號機提前停機,最大的原因就是「核廢料無處安放」,因核二廠的「露天乾式貯存設施」無法通過新北市政府「營建工地逕流廢水污染削減計畫」審查,用過的燃料棒(核廢料)已放滿燃料池無法移出,不得不提前五個月停機。

且核二廠用過燃料池歷經三次改建擴充,用過燃料棒越塞越密,遠超過原始設計貯量,最後因空間不足,反應爐無法退出燃料束。現況下核二廠一號機及二號機的用過核燃料貯存容量同為4838束,截至今年10月底核二廠一號機及二號機已儲存4808束及4812束過核子燃料。

也就是說,核二廠已經沒有空間存放燃料棒,客觀上沒有可延役的空間。「露天乾式貯存設施」尚未興建,且爭議大,核廢料沒處放就沒有延役的可能。

三、核廢料無處安放才是根本問題
台灣的高階核廢料的處置計畫延宕,核廢料無法選址與處理,卻侈談核二、核三廠延役,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台灣目前僅有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選址條例,但是在地方政府消極反對拒絕執行的情況下,程序早已停滯多年,高階核廢料更是連最終處置場的選址條例都尚未制定,根本無法可循,目前只停留在計畫研究階段。

對於台灣核廢料處理的困境,今年10月監察院提出調查報告,指出原能會的缺失,高階核廢料處置欠缺法令依據,為確保高放最終處置計畫執行的正當性,核能安全主管機關原能會允應加速完成立法作業。

但對此11月30日原能會主委謝曉星竟表示:「徒法不足以自行,溝通是最重要的」,在法令欠缺、地方不支持、溝通不足的現況,台灣現況下的19080束高階核廢料無處安放,延役核電廠的使用不但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只會加劇高階核廢料處置的困境,而解決核廢問題仍需中央政府與地方首長、台電協調,也須立法院提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的法案,才能有所進展。

四、核能衰退才是國際趨勢
立委候選人王鴻薇提出「支持延役核電是與國際接軌」是嚴重誤導。根據最新《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2)指出,核電於2021 年在全球商業總發電量的佔比已下降至 9.8%,也就是首次低於 10%,此一數字已是40 年來最低點。相較於 1996 年核電在全球總發電量佔比的高峰17.5%更是大幅下降40%。

另外,截至 2022 年 7 月 1 日共有 411 座反應爐在33 個國家或地區運作。這比《2021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所提出的數據減少 4 座,更比 2002 年峰值的 438 座少了 27 座。自2002年至2021年的20年間,共計有98座機組併聯電網,於此同時尚有105座機組遭到關閉。但前述98座機組中有高達50座位於中國。因關閉量較高,故而核電在全球的發電量淨值隨之下降25GW。

因此,《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已從數據分析面駁斥「國際核能復興」、「支持延役核電是與國際接軌」等不實說法,另一方面,發展再生能源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才是國際趨勢。所以誤以為核電是國際能源趨勢,才是真正沒有國際觀。

核二、三延役不可行,能源專業議題不該流於選舉口水戰
綠盟呼籲提出政見應負起責任,而非信口開河,將能源議題捲入選舉口水戰,就法律面、客觀事實面,核二、三廠延役已沒有空間,台灣高階核廢料也無處安放,這些問題不解決,還想繼續擁抱核能,是不負責任的政見,除非王鴻薇身為台北市立委候選人,願意提出台北市是否願意考慮放置核廢料的政見,主動爭取成為核廢最終處置場的預定場址,才有政策解套的可能,而非只是譁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