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462集|原資中心將原民學生「商品化」? 校園微歧視真難消除?

文 / 莊旻璇

去年9月,東海大學原民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演出中穿著傳統服飾,透過戲劇表達自身文化與處境,然而該校原資中心主管卻能理解表演內涵,反而將其當成校方的宣傳手段,要求學生配合穿族服拍照並製成月曆販售,學生認為校方將原住民文化「商品化」,婉拒該項提議。學生也指出,助理在設計原資中心活動海報時,擅自更改服裝色彩,忽略傳統文化代表性的符號,呈現錯誤的原民文化。

各校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旨在促進校園族群友善環境,並提供原民學生學業與生活上的協助,卻屢次傳出衝突。立意良好的政策為何讓學生不滿?面對爭議,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法?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該案的訪視委員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一起討論東海原資爭議事件。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東海原資中心爭議 反映學生對校方不信任感
 
自去年9月以來,東海大學原資中心與學生之間的衝突不斷,學生多次向校方反映卻未獲改善,只好寄信至教育部投訴,質疑原資中心缺乏文化敏感度、消費族群文化、不重視原民文化價值。Tunkan提到,東海大學在老牌私立大學中較晚成立原資中心,剛成立不久時,教育部有請幾位訪視委員前去關切,當時就發現行政人員、學生對於原資中心的經費和空間運用有不同意見,建議學校多跟學生溝通,沒想到仍發生這次事件。

Tunkan認為,學校行政人員承接原資中心的新業務時,時常套用過往面對學生的經驗,希望他們配合學校活動,雖然校方立意良善,但由於行政人員不了解原住民的歷史傷痛,加上並未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長期累積下來的不信任感,導致雙方對話困難,校方應去了解為何原民社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Tunkan舉例,許多老牌私校的行政人員在承接原資中心的業務後,會嘗試親近原住民學生、傾聽他們的想法,轉而思考行政端能提供哪些資源。身為學校教職員,在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時,若能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了解、關心,有助於促進雙方的關係,然而許多學校只把原資中心當成教育部的政策執行,並未用心投入,這是需要改變的地方。

理想與現實有落差 原民生未獲良好支持

《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5條明確指出:「為建立原住民學生在校就學及生活之文化支持系統,並促進族群友善校園環境,大專校院之原住民學生達一定人數或比率者,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鼓勵設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並指定專責人員,以輔導其生活及學業。」然而,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思維仍停留在過去,認為學校已經提供原住民學生相對應的入學管道,不須再做額外的輔導,忽略了學生先天學習狀況、家庭生活背景的落差,Tunkan舉例,許多原住民學生剛入學時非常積極學習、參與課外活動,後來卻越來越消極,一問之下才發現師長、同學在得知他的原住民身分後態度轉變,使他感到挫折,Tunkan進一步指出,在大學校園裡面,許多原民生不願意表露自己的身分,這並非他們不認同自己的文化,而是環境不友善,周遭同學的異樣眼光,容易對他們造成影響。

儘管教育部對原資中心有許多期許,但實務上仍存在不小落差。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林福岳曾說:「教育部在討論原資中心規範時,常把要求拉得很高,但當我們實際去各校了解,會發現兩種狀況,一種是學校『不玩了』,另一種是敷衍和欺騙,與其這樣不如先求有再求好。」Tunkan認為,台灣高等教育的現狀是「越老牌的學校越不想改變」,即使教育部的政策立意良好,最終還是得回到執行端,面對人力、經費以及文化認知上的問題。

逐步調整政策細節 改變並非一步到位

Tunkan表示,教育部當初推動原資中心時,正好遇上高教資源緊縮,近年陸續增加經費、補助專案助理人員,同時修改相關法規,這次因應東海大學的爭議,將原定暑假執行的訪視作業提前,由此可見教育部在過程中逐步調整、成長,但也擔憂這樣的調整過於緩慢,若類似事件頻繁發生,可能加深外界質疑、學生更加挫折。

外界對於這次事件多持批判態度,Tunkan表示,這也提醒其他學校的原資中心,應回過頭來審視自己與原民生之間的關係,不能只是表象的尊重,而是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歷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在和學生論理之前,更重要的是接住學生的情緒,再去談論雙方的主張,而不是劈頭就覺得原住民學生玻璃心。

Tunkan認為,理想上當然希望由原住民擔任原資中心的主管、助理人員,教育部其實可以硬性規定學校聘用原住民職員,但在實務上並非易事,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過度理想的制度反而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狀況,只能慢慢調整、觀察,朝著正面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