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移民/工

【新聞稿】CNN、歐盟齊關注臺灣遠洋漁業人權!漁工盟促勞動部研議遠洋漁工適用勞基法與職災保險

(圖:勞動部綜合規劃司科長黃君浩接下陳情禮包,並表示將繼續透過跨部會合作回應民團訴求。)

文/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

【 2025 年 7 月 17 日臺北】 CNN 13 日刊出專題報導,揭露臺籍漁船涉嫌虐待外籍漁工,再度引發國際關注臺灣遠洋漁業的人權爭議。隔日,歐盟執委會負責勞權業務的高層官員來臺,與勞動部長洪申翰展開「臺歐盟勞動諮商會議」,並特別指出「強化保障遠洋漁工權益」的重要性。對此,「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漁工盟)17 日上午於勞動部前召開記者會,指出勞動部對保護遠洋漁工勞權責無旁貸,並遞交陳情信給洪申翰部長,要求勞動部與漁工盟定期對話會議,立即展開改革,確實提升漁工人權保障。臺灣人權促進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表示,「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成立後首要訴求,就是廢除聘僱雙軌制。因為目前遠洋漁工不適用《勞基法》等勞動法令保障,我們主張政府應讓他們享有平等且完整的基本勞動尊嚴。而這次 CNN 報導也揭露漁工工傷個案,都已到了要截肢的狀況,仍無法獲得商業保險理賠,這更凸顯遠洋漁工應與家事移工一樣,納入勞動職業災害保險強制納保對象。此外,歐盟官員一再強調遠洋漁船應裝設 Wi-Fi、保障漁工對外通訊權,這是防止人權侵害的關鍵措施,但臺灣政府至今僅以補助、自願方式推動,且成效低落。我們在此懇切呼籲勞動部正視責任,一起推動農業部漁業署修法,強制要求遠洋漁船裝設 Wi-Fi,從制度面降低臺籍漁船發生強迫勞動的風險。」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認為,「勞動部作為勞權主管機關,卻在遠洋漁工議題長期缺席,面對爭議只轉述漁業署說法,顯示毫無主導作為。而此次 CNN 報導所揭露的案例,全數來自民間團體,沒有一件是透過勞動部的 1955 申訴專線揭發,凸顯政府無法提供移工有效的申訴及救濟管道。我們強烈要求,勞動部必須正視責任,定期與民團展開對話,確實落實外籍漁工人權承諾。」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移工政策處主任汪英達強調,「強化海上勞檢,是保障漁工權益的當務之急。然而至今不論是勞動部還是漁業署,都未針對漁工在海上工作的實際狀況進行勞檢,調查都是等到船隻靠港後才展開,根本無法真正掌握海上工作的真實情況。除此之外,日前遠洋漁業公協會與印尼一個漁工工會(SPPI)推動的所謂『團體協約』(CBA),根本是有仲介公司性質的『工會』對漁業團體提供人力的商業契約,內容完全對外保密,也完全沒有經過民主程序,根本是該『工會』與幾個漁業團體私相授簽訂的文件,與漁工沒有任何關係,完全違反我國《團體協約法》規定。

今天我們就站在勞動部前面,邀請勞動部長親自出面,向社會大眾說清楚:這份協約到底能否保護漁工,還是是替資方背書的契約?我們要求所有政府單位、學者和漁會,都不要再繼續睜眼說瞎話、魚目混珠了!另外,我們也要求:所有與移工有關的會議,都必須要邀請移工團體到場,如有相關工會,更必須要邀請工會派員參加,且必須將全部會議資料翻譯成移工可理解的語文,且在會議中提供適格翻譯,讓移工真正可以有意議的參與。套句國外移工運動常提出的口號:『Nothing about the migrants without the migrants』(移工議題,移工參與),這是現代民主國家應該做到的。」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媒體與推廣經理陳瓊妤指出,「臺灣有超過 2 萬名遠洋外籍漁工,以每月僅 550 美元、約新臺幣 1 萬 6,500 元的薪資,撐起超過 400 億新臺幣的遠洋漁業產值。也就是說,我們用極低的外籍勞力成本,沒有《勞基法》的保障,支撐臺灣重要的出口漁業。同時,勞動部近日在與歐盟的會議中,也正面回應《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與《強迫勞動規則》對臺灣企業的影響,這正是我們長期呼籲政府應加速立法,推動企業盡職調查,讓整個供應鏈杜絕強迫勞動和血汗勞工。臺灣遠洋漁船和跨國水產企業早就是全球列強,能力多大、責任就會有多大,政府和企業都要為 CNN這樣的報導振作起來,徹底改革,讓臺灣水產品擺脫強迫勞動,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強大,我們也才能驕傲的說:Taiwan can help。

漁工盟呼籲勞動部立即採取以下行動:

  • 外籍漁工應全面適用勞基法,不論遠洋與近海,都應納入勞保與職災保險。
  • 共同推動漁業署修法強制遠洋漁船全面裝設 Wi-Fi,加強海上監管,落實海上1955申訴政策。
  • 強化海上勞動檢查,確實掌握遠洋漁工勞動情況。
  • 與經濟部協作,推動企業盡職調查的勞動人權,杜絕企業中的血汗供應鏈。
  • 勞動部定期與漁工盟會議,共同提升外籍漁工人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