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是誰把青年推向無屋可住的城市?

文/管中祥

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出570戶公共住宅,坪數為5至21坪,租金採「浮動計收」,第1年為市價85折,大約從8400元至2萬9800元。

柯文哲雖然跨出了一小步,不過,5坪的房子房租8千多,21坪月租要近3萬,其實並不會比「市價」便宜到那去,大多數的年輕人仍然只能望屋興嘆。

台北居,的確大不易,除非有什麼驚天動地,大破大立大魄力的政策,或者執政者的思維與作為願意稍稍往「社會主義」轉向,要不然短時間要降低房價,住者有其屋,根本是不可能任務,柯文哲的公共住宅政策恐怕也是無濟於事。

人們一直狂擠到都市的理由看似簡單,不論現實或想像,城市的工作機會通常比鄉村多,就算覺得都市生活品質可能遠低於鄉村,心裡有著千百個不願意,但沒辦法,為了生存,只好離鄉背景,拋家棄子,到台北打拼,讓老人和小孩孤單地守護被拋棄的家園。

這些看似是為求生存而產生的人口自然移動,但其實真正的原因卻是,我們的政府總是把人推向無屋可住的城市。

就好比政府雖然口口聲聲鼓勵青年返鄉,甚至端出各種獎勵、輔導措施鼓勵青年回鄉務農,搞笑的是,我們的政府但卻不斷地徵收土地,鼓勵開發,摧毀良田。這種自我打臉、表裡不一的政策,青年怎麼會願意返鄉?返鄉的青年無田可作,只好再度揹起行囊,前往無屋可住的城市打拼。

不只如此,高等教育界「105大限」就要來臨,估計至少有30所大學將面臨停止招生的命運。對許多人來說,大學「倒閉」只是因應「少子化」問題的自然調節,教育部也採取放任措施,讓這些大學自生自滅,但其實一所大學關廠,影響的並不只是該校的老師和學生。

去年兩所收掉的大學「恰巧」都是位於屏東的科技大學,被點名即將停招的,也大多位於非都會區,其中,私立科技大學佔了極高比例。

大學入鄉未必作了多少和鄉村有關的研究,但相當比例的外來人口,促進了在地小型生活與商業體系的發展,也有不少大學生協助在地的教育與社福工作。

就以我居住的民雄來說,民雄鄉在籍的民眾目前大約72,000人,其中有不少人已到都市打拼,雖然如此,卻有超過20,000人左右的外來人口,成為暫居的「新鄉民」。他們是中正大學、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南華大學、吳鳳科技大學等校師生,來自於台灣各地,甚至海外的異鄉遊子。

若不是因為就學,這些年輕人恐怕一輩子都不會到他們過去從沒到過的「鄉下」生活,雖然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學成返鄉,但至少能體會台灣不一樣的生活,為在地注入不一樣的新力。事實上,也有不少青年因為入鄉就學,擴展了視野,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甚至留在在地工作,成為新鄉民,為鄉村帶來的經濟,也帶來新的人力,碰撞出新的生活。然而,政府缺乏遠見的教育政策,放任教育商品化,阻礙了城鄉流動的可能。鄉村將會再度失去大量人口與新的能量,城鄉差距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

不過,這還不是最糟的,私立技職大學的學生大多來自當地或臨近的縣市,他們因為興趣或無法滿足學測的要求,或者家庭的社經地位與所得較低,選擇留在原鄉就讀。這些當地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投入在地的各樣產業,成為在地經濟重要生產力,也支撐了地方的經濟體系。然而,技職大學紛紛退場,經濟上相對弱勢的學生無法在地就學,只好遠走他鄉,被迫推向無屋可住的城市。

居住正義的問題,恐怕不只是住宅政策怎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反省,我們大大小小的各樣政策,是如何把青年推向無屋可住的城市裡?

本文原刊於Yahoo奇摩新聞專欄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