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弧・黑潮, 文化

【戰後70週年】奈良美智出版「NO WAR」作品集的理由

本文由公庫合作伙伴【島弧・黑潮】――Japan Broadcast提供

時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安倍政權推動的安保相關法案引起日本全國性的爭議。今年夏天,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思考戰爭和國家安全保障呢?

2014年底,國際知名的現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出版了以戰爭為主題的作品集。翻開作品集可以看到:有怒氣沖沖的轟炸機;小女孩翻看的報紙上刊載著原子彈爆炸蘑菇雲的照片;天空中畫滿密密麻麻,讓人聯想到零式戰鬥機的飛機以及「戰死之前都不應該放棄」這句話。與以往的作品不同,這些作品明確表達出訊息。為什麼想要出版這本作品集呢?對奈良美智來說,「戰爭」是?

■我念的小學是舊日本軍的軍營

–「NO WAR!」作品集的開頭是以文章說明了你在故鄉青森縣弘前市度過了少年時代。文中提及唸的小學曾是舊日本軍的軍營,然後也曾在變成廢墟的彈藥庫和武器庫房玩耍等等。雖然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但還到處殘留著「戰爭的氣息」嗎?

奈良:我出生在1959年,是戰爭結束14年後,但當時1960年代的日本,主要都市和地方鄉鎮的戰後復興不管在時間上和程度上都有著很嚴重的城鄉差距。

弘前市原本是陸軍軍隊駐紮的地方,當時被軍隊使用過的建築物和設施很多都存留了下來。因此當時的人們應該是認為與其建造新的,不如就直接使用現有的,所以很多小學國中都是舊軍營,大家玩耍的地方也都是彈藥庫和炸彈庫房的遺跡。

–奈良老師雖然是戰爭結束後出生,但是童年時期在那樣的地方度過,對你來說戰爭的影響大嗎?

奈良:是的,1952年簽訂的舊金山和平條約讓日本恢復主權,在這七年後我出生了。雖然說是戰爭結束了,但是戰爭遺留下來的東西還是讓我們間接性地感受到戰爭曾真實在周遭發生過。一般小學校舍的寬廣大小等是考量到小朋友所建造的對吧,但是我們所使用的是舊軍營,所以對小朋友來說天花板很高,走廊很寬,教室也很大。對小學生來說過大的軍營就好像恐怖電影的場景一般。而且,當時每戶人家都掛著年輕軍人的遺照。

這些事情,我現在回憶起來會這樣覺得,但是當時什麼感覺也沒有,每天跑到山裡玩,進入國中之後開始迷上音樂。小學的時候開始就常聽廣播,都會將頻道轉到三澤基地(青森縣內航空自衛隊中唯一的日美共同航空作戰基地)的美軍頻道。這個美軍頻道是作為緊急使用時的頻道,所以必須24小時都一直保持播放狀態,所以不會有很難懂的節目,幾乎都是以播放聽眾點歌為主的節目。

因為當時我時常收聽這個美軍廣播頻道,國中快畢業的時候我已經對美國的音樂非常入迷。那些音樂一直留在我腦海裡,所以我也開始在唱片行一邊努力回想喜歡的旋律,哼著副歌邊找我喜歡的唱片。

■透過音樂和影視媒體知道了越戰

–1970年初期是越戰快結束的時候吧。

奈良:對。當時美軍頻道播放的音樂是一個起點,我漸漸的開始知道許多音樂–例如公民人權運動的民謠,反戰和反核的搖滾樂,舊金山嬉皮運動(Flower movement),以及嬉皮們追求愛與和平等等–我開始知道這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雖然不是發生在我周圍,但是我開始感受到這世上真正存在著戰爭的真實感。尤其是越戰,一開始是電視新聞實際到戰地拍攝採訪,所以透過電視的新聞或雜誌報導零時差的感受到戰爭,我也開始理解為什麼會有英文的美軍廣播頻道了。

因為當時還小所以對於戰爭沒能真正開始思考,但是世界上曖昧不明的、社會中被隱藏的,不能為道德所接受的種種事情,全部都透過音樂和新聞照片學到了。尤其是越戰相關的歌曲全都讓我相當震撼。例如,歌詞不只是單純的反對戰爭,反而像是溫柔的對士兵提出疑問「你覺得那樣好嗎?」這樣的歌,或是描寫退役後憂鬱症的歌等等。

剛好當時發生哲學家的鶴見俊輔老師(2015年7月20日過世)掩護持反戰思想的越戰逃兵等事情。到底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絕對不是由別人告訴你,而是存在著許多角度去可以思考。當時我想:我自己是怎麼想的呢,我慢慢發現我支持新聞攝影和搖滾樂這樣的表現方式。

大概是我國中還高中的時候,雖然那時還對政治不是很了解,但是卻被那些富含誠實、堅強訊息的音樂所吸引了。當時的音樂還沒有現在這麼商業化,例如美國音樂史上相當著名的1969年「烏茲塔克~愛與和平的音樂祭」,可以感受到社群與夥伴之間相當強的羈絆。

也有很多越戰主題的電影,例如有點超現實的「強尼上戰場(Johnny Got His Gun)」,還有紀錄片「心靈與智慧(Hearts and Minds)」也令我相當難忘。當時空襲越南的戰鬥機是從沖繩基地起飛的。70年代後半法蘭西斯・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或是麥可・西米諾「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等越戰電影中對戰爭的畏懼與壓迫寫實的描寫,透過這些電影文化,提高了我對戰爭的關心程度,特別是美國發起的戰爭。另外,現在都還有人在拍攝以反戰為主題的越戰電影,我想是因為這些電影製作者看了當初實際進入戰地拍攝的影像而受到影響,直到現在都還透過電影來訴求他們的想法。

■21歲時開始創作「NO NUKES」主題的作品

–從國中、高中時期開始到長大成人,都對「戰爭」非常關注嗎?

奈良:我高中畢業來到東京後,度過了快樂的青春時光,我開始栽入自己的世界,反而不太注意社會上的事情了。我高中畢業後到20歲左右的這兩年中,都不太去注意世界上哪個角落正發生什麼事情,只注意到對自己眼前事物的反抗,遵從自己的欲望生活著…

–有點無法想像那時期的奈良美智(笑)

奈良:嗯,應該是滿難想像的(笑)。那是一段按照本能生活的時期。不過,1979年美國發生三哩島核災,那時我看到某本攝影雜誌上一張美國年輕人反核的照片,照片中有兩個才十多歲的少女在臉上塗了象徵和平的圖案。照片中的兩人實在是太帥氣了,讓我想起在60、70年代一直聽著那些訴求和平音樂的自己。

如果問我那張照片讓我感受到什麼,我想是「沒有謊言的世界」。我所說的「沒有謊言」指的是,比起實際發生的事情,那兩位少女表明自己反對的意志的這件事情更讓我有這種感覺。她們並非被迫,也不像大人社會裡是因為有計畫去實行,她們是真的覺得不得不做而去實際行動。那張照片完全傳達出她們毫無虛假的迫切之情與說服力。並且讓我覺得她們很帥氣(笑)。

把自己所想的事情清楚表達出來原來是一件這麼帥氣的事情啊,我意識到我之前只顧著自己隨波逐流的那個時期,於是就開始慢慢的在塗鴉作品,或是畫底稿時把自己的訊息給加上去。所以1982年時已經開始畫「NO NUKES」主題的作品了。

–說到奈良先生「NO NUKES」的作品,在福島核電廠事件的反核運動時,大家當時使用了奈良先生的作品來當作標語跟海報這件事還讓人記憶猶新,所以如果說到「NO NUKES」作品源頭的話,就是美國三哩島核災了吧。

奈良:不是囉哩八嗦的說一堆大道理,而是被這樣簡單直接的訊息給打動了吧。只是吶喊著「NO ___!」也許不會馬上有什麼改變,但是會給人留下印象吧我想。

新聞報導著巴勒斯坦等消息時,我所知道的那些戰爭故事,不管是–電影也好、小說也好、歷史課本也好–我想我是受到這些東西的激發而創作出作品。

在這樣的創作歷程中,「戰爭和核能是不應該的」,這樣的想法在我心中慢慢成形有了基礎。但是,雖然利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但都是我個人感情的抒發,而非對社會的抗議

■對現今世界的走向感到不安而出版的「NO WAR!」

–我想再回來提作品集「NO WAR!」,在這作品集中刻意沒有放進明確的文字訊息,這是為什麼呢?

奈良:這作品集是在2014年出版的,如果問我原因的話,我在回頭看自己的作品時發現反戰和反核主題的作品非常的多;這個我自己也知道但是剛剛也說過,這些作品並非為了傳達給誰看而只是將我的想法畫出來而已,如果有人能因為看我的作品而知道我的想法的話那樣就好了。

但是,311大地震和福島核電廠事件之後,當我看著核電廠再運作以及安全保障關聯法案等事情,我心中想著「給我等等」。這樣下去的話我們的國家會走上什麼奇怪的方向呢,這讓我感到非常的不安。至今為止我都認為只要懂我的人知道就好,但是現在我想,如果是現在的話就有自信將我一直以來所畫的作品給大家看,直接表達出「我一直以來是這麼認為的」,不,是我必須將我的想法傳達給大家。這是我出版「NO WAR!」的契機。

–第一次翻這本作品集時,對裝幀印象深刻。這本作品集並沒有裝訂,而是像報紙一樣一頁一頁翻開來看的形式呢。

奈良:首先,是我不太想做成一般「書」的形式。「書」是很個人的,假設坐捷運時旁邊的人在看書,除非你偷看,不然你不會知道他人在看什麼書對吧。然後書看完後就會收到書架上。但是,如果做成像這樣大張的海報,不裝訂,並且沒有文字只有圖畫,以這樣的形式直接翻開來給大家看時,就會產生一種公共性的訊息。

我對廣告沒什麼興趣,但是我想這本作品集也許可以使用廣告的手法。即使有人只是自己在翻看,但是這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存在,應該會更加意識到社會吧。這本作品集要貼在自己的房間也好,貼在自己住的街道上也可以。

資料來源:http://www.huffingtonpost.jp/2015/08/13/yoshitomo-nara-no-war_n_7985930.html

圖片來源:http://i.huffpost.com/gen/3300964/original.jpg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