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獨媒

張金策與1990年代的台灣左翼媒體: 《群眾》雜誌及《群眾之聲》電台(六)

文 / 林恕暉

作者按:2014年318反服貿佔領立法院運動,反中的國族意識、反自由貿易的階級意識大舉宣揚,徹底摧毀國民黨政府執政基礎,使國民黨在2014年底地方選舉、2016年初總統與立委選舉接連大敗,但在民進黨執政之後,台灣的社運、左翼運動如何往前走?成為許多人思考的問題。台灣在1980年至90年代也發生過類似的政治變局,社運、學運進入狂飆期,1990年3月的中正廟學運也促使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社運、學運人士的投入,當時也在台灣興起一波左翼運動浪潮,作者希望藉著引介、反省二十多年前台灣的這波左翼運動歷史,透過反省與歷史分析,作為當今社運工作者、左翼運動者推動反資本主義、反帝國霸權運動的借鏡。(本文同步刊登於《傳播、文化與政治》)

張金策與1990年代的台灣左翼媒體: 《群眾》雜誌及《群眾之聲》電台()()()()()(

拾、未竟之志

王志郎、簡淑慧等人於1994年底離開《群眾之聲》(張素真訪談紀錄,2016年4月15日),其後與徐文路、丁穩勝等學運成員發展左翼讀書會,除參與環保聯盟台北分會外,也成立「《資本論》研究會」,並曾邀請《台灣思潮》成員的許登源帶領讀書會討論,持續傳佈左翼思潮,徐文路、丁穩勝等人因故離開《資本論》研究會後,徐文路目前為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持續參與大學兼任教師、兼任助理權益抗爭。曾參與《群眾之聲》的吳靜如長期投身工運,現擔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研究員,積極協助移工爭取權益,並參與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國道收費員自救會、工人鬥總統等工運抗爭。丁穩勝則成為社運律師,經常義務協助社運人士、工會、工人訴訟。

黃泰山、張素真、許文龍、王婕等人於1998年《群眾之聲》結束後經營板橋、永和、三重社區大學,發展成人教育,投入動物保護運動,目前成立台灣貓狗人協會,除宣導尊重生命理念,也傳佈左翼思想(黃泰山訪談紀錄,2015年9月20日;許文龍訪談紀錄,2015年10月4日),康惟壤也成立勞動者協會、生活黨等組織,持續傳佈勞動階級意識。林恕暉則轉任自立早晚報記者,並擔任自立晚報工會代表,參與自立早報關廠抗爭,在工運人士賴香伶擔任台北市勞動局長後,2015年擔任局長機要秘書,推動工人參與勞檢的陪同鑑定制度,並促使部分媒體工會成立。張金策一度嘗試回鄉再競選礁溪鄉長但失利,2015年中風、行動不便,在美國洛杉磯由妻子照顧晚年生活。

《群眾之聲》1998年結束時,民進黨陳水扁競選連任台北市長失敗,並與李登輝的國府決裂,轉投入總統選戰,在國民黨分裂兩組人馬參選下,台灣國族主義意識形態仍佔高位之下,民進黨於2000年以少數黨之姿取得執政權。但國民黨仍握有國會多數黨,國府統治雖一度暫時終止,但民進黨以少數黨執政,在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驅使下,企圖透過全面自由化策略摧毀舊結構、建立統治基礎,除了國有銀行等官營企業不斷私有化,扶持了財團金融資本擴張,也使台灣資訊產業在中國2000年前後的經濟崛起時紛紛出走,前往中國東南沿海設廠,也導致國內薪資停滯、經濟不振(夏傳位,2015),陳水扁政府執政爆發貪污疑雲風波,民進黨於2008年執政終止,馬英九帶領的國民黨以「新台灣人」之姿,迎合台灣國族主義意識形態,延續過去殖民統治基礎重新執政。

馬英九領導的國府透過積極與中國政府交流,試圖取得經濟利益延續執政,但經濟利益僅為少數資本家、財團掌握,貧富差距擴大,使階級矛盾日益激烈,加上國府迎合中國官方的「一個中國」政策,引發反中的台灣國族主義者強烈不滿,雙重矛盾激化下,2014年爆發反服貿運動、佔領立法院抗爭多日,國府仰賴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文化領導權也面臨強烈挑戰,該抗爭密集宣傳,也瓦解國府統治仰賴的媒體輿論、學校教育等市民社會的文化領導權,導致2015年、2016年選舉相繼失敗,國府統治再次瓦解。

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在國府統治失敗下二度執政,也取得台灣國族主義詮釋的文化領導權,但仍面臨貧富差距的階級矛盾,民進黨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背後仍有強烈的美國帝國主義支持色彩,民進黨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使其執政後,在年金改革、勞基法工時修法等階級矛盾激烈的議題中陷入困境。在國府統治結束後,台灣社會也必須面對日本、國府的二重解殖問題,特別70年前日本殖民統治瓦解後的解殖問題仍未完成,加上國府統治結束的遺留許多政治、社會、文化、階級問題,台灣社會都必須嚴肅看待。

台灣左翼運動於1990年代至今,受制於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領導權高位,至今仍不斷以各種「陣地戰」形式延續,左翼運動者在工會、社團、學校等位置苦撐,也出現部分政治集結,實力仍微弱。但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文化領導權出現鬆動,台灣社會內的階級意識開始上揚,包括空服員罷工、高鐵員工抗爭成功,顯示左翼運動形勢好轉,其中臺北市勞動局長賴香伶等人透過勞工參與勞動檢查、爭取勞動政策主導權等方式進行「陣地戰」,不僅促成自由時報工會等多個工會成立,北市勞動局透過公務體系,提出勞基法工時修法建議「以價制量、加重罰則」原則,也成為2016年立法院勞基法修法基調之一,顯示賴香伶等人透過參政的經驗累積,已爭取了勞工的修法論述與運動空間。

到底左翼運動應如何進行陣地戰爭取文化領導權呢?左翼學者Mouffe認為,Gramsci經歷義大利共產黨的失敗經驗後,才提出文化領導權、陣地戰,Mouffe(1979)指出:

不將自己隔離在無產階級潔癖的小圈圈內,對勞動階級來說,就成了性命攸關的一件事。反其道而行地,它必須試著變成「全國家—民族的階級」,代言多數社會團體的利益。要這樣做,就必須要拆解資產階級霸權(領導權)的歷史基礎,要拆解它,就必須解合那個展現資產階級智識導向的意識形態集團。事實上,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勞動階級才能重新接合出新的意識形態系統,而這個新系統,將作為勞動階級所領導的那個霸權(領導權)集團的接合劑。這個解合—再接合的過程,事實上就是著名的陣地戰。(Mouffe,L. ,1979 / 張榮哲譯:83)

從這段話來看,台灣左翼運動不僅需透過各種形式社運抗爭,連結環境運動、性別運動…等受壓迫者,推展具階級意識的反資本主義運動,更應透過辯論、討論、串連,發展出共同論述,期能重新接合出符合當代歷史條件的意識形態系統,為左翼爭取文化領導權,也須串連鄰近區域、國家的工農等無產階級,形成區域聯合的階級力量,發展類似中南美洲的區域左翼聯合陣線,透過左翼階級運動互相支援,反制帝國主義、霸權威脅。

本文寫作目的部分也在於促使左翼運動者汲取過往經驗,反省、檢討台灣過往的左翼運動歷史,從中記取教訓,以串連受壓迫者、進行政治集結、發展出共同論述,推進左翼政治的意識形態傳佈,進而爭取左翼運動在台灣的文化領導權,這也將是台灣左翼運動者必須面對的嚴苛挑戰。


參考書目

王振寰(1993)。〈從舊政權到資本主義國家機器 社會運動將面臨新的歷史情境〉,《群眾》,1: 54-58;2: 66-67。
史明(2016)。《史明回憶錄》。台北:前衛。
民視新聞(1994)。《抗議取締地下電台—警民衝突流血事件實況報導》。台北:民視新聞。
李清峯(1985)。〈台灣時代何處去?〉,《台灣天地》,2:19-20。
吳永毅(2014)。《左工二流誌:組織生活的出櫃書寫》。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林玉紅(1993)。〈掃蕩中華沙文主義的幽靈—中共白皮書的霸權心態〉,《群眾》,8: 29-32。
林恕暉(1994)。〈突破鐵票區的林雪琴〉,《群眾》,12: 28-31。
林維娟(1994年7月31日)。〈新聞局會同警方陸空包抄 業者聲稱短時間內復播〉,《經濟日報》,3版。
范立達(1994)。〈總指揮張金策 緝捕首要目標〉,《聯合晚報》,1版。
夏傳位(2015)。《台灣的新自由主義轉向:發展型國家的變異與挑戰》。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麗娟(1993)。〈再會吧!李登輝—錯誤的愛,何必再留戀?〉,《群眾》,2: 15-18。
孫麗娟(1994)。〈民進黨也有妖魔鬼怪〉,《群眾》,11: 7-8。
張金策(1994)。〈民進黨怎麼辦?〉,《群眾》,11:4-6。
黃泰山(1994)。〈小市民對抗大財閥—現階段台灣階級矛盾的特質〉,《群眾》,12: 43-47。
陳一雄(1994年8月2日)。〈警方決嚴懲暴徒 追究唆使者〉,《聯合報》,3版。
陳清河(2004)。《台灣地下電台角色的變遷(1991-2004)》。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珮琦、謝素娟(1994年7月30日)。〈地下電台譴責警方暴力〉,《聯合晚報》,3版。
郭紀舟(1993)。〈日帝統治台灣的本質〉,《群眾》,4:68-70。
郭正亮(1997)。《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
雷顯威(1994年8月2日)。〈四波攻勢打帶跑 街頭首見硫酸彈〉,《聯合報》,2版。
野百合通訊(1993年2月)。〈學生運動與選舉運動—二屆立委選舉後座談會〉,《野百合訊》,2。取自《影之傳說》http://mypaper.m.pchome.com.tw/chaiing/post/1358950861
馮建三(1995)。〈異議媒體的停滯與流變之初探:從政論雜誌到地下媒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17-217。
程川康、鍾沛東(1992年9月27日)。〈台獨聯盟前宣傳部長 張金策飛返桃園被捕歸案 擔任礁溪鄉長涉嫌貪汙遭通緝 高院訊問後下令十萬元交保〉,《聯合報》,3版。
彭威晶(1994年5月26日),〈參選省長張俊宏今正式起跑〉,《聯合報》,4版。
群眾雜誌社(1993)。〈開創群眾作主的時代〉,《群眾》,1: 4-5。
群眾雜誌社(1994)。〈夜戰台北城:411中央黨部拆除事件專刊〉,《群眾》,13:1-56。
張榮哲譯(1991)。〈葛蘭西的霸權和意識形態論〉,《島嶼邊緣》,1(1):59-86。(原書Mouffe, C. [1979].Hegemony and ideology in Gramsi ,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 (pp.168-204). London, UK: Routledge.)
雷鳴、陳嘉寧、陳東旭(1994年9月9日)。〈殺傷張台安 嫌犯供稱砍錯人 討不到賭債出手教訓?周建宏涉嫌主導 警方疑另有人幕後唆使〉,《聯合報》,7版。
趙剛(1993)。〈台灣族群衝突的基礎及其未來走向的探索〉,《群眾》,4:62-67。
戴永華(1997年4月8日)。〈張金策貪汙案 高院判決無罪 礁溪鄉長任內 遭人檢舉判刑 幾番更審落幕〉,《聯合晚報》,5版。
羅年英(1993)。〈國民黨有幾個老爸?〉,《群眾》,3:20-24。
羅曉荷、雷顯威(1994年8月4日)〈國民黨促嚴逞暴徒 民進黨盼審慎調查 「群眾之聲」聲明 國民黨運用公權力侵犯司法〉,《聯合報》,2版。
劉開元(1994年4月11日)。〈國民黨拆舊址 爆發街頭巷戰 上百計程車聲援抗議群眾大肆破壞 兩警掛彩 凌晨五時衝突告歇 四人依違反集遊法送法辦〉,《聯合晚報》1版。
附錄
附表:訪談人員名單

編號

受訪者

參與《群眾》雜誌

參與《群眾之聲》電台

1

張金策

2

鍾維達

3

黃泰山

4

張素真

5

B(匿名者)

6

C(匿名者)

7

康惟壤

8

黃國良

9

林正修

10

林志侯

11

許文龍

12

王婕

13

賴偉傑

14

徐文路

15

丁穩勝

16

林治平

17

江仁傑

18

李保蒼

19

包玉文

20

陳金釵

21

伏嘉捷

22

A(匿名者)

23

應靜海

24

陳婉真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