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黑板的社會課

古板且刻板的情感教育誰還要?

圖/Petras Gagilas

文/劉育豪(高雄市港和國小教師)

十月份發生的「台大潑酸情殺案」,震驚四方。當中牽涉議題繁多,每一項都需要/可以花上許多心力,探究釐清,並依此作為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的考量依據。

於我而言,較為在乎的面向有二:

一是媒體報導角度。事發之後,相關訊息撲天蓋地而至,稍加細看探究,就能發現許多不堪。例如:知道當事人的「學歷」及「性傾向」,並不能讓一樁兇殺案的案情內容趨向立體,相反地,這只是更加標籤並且扁平化了加害人和被害人的模樣,對於如何預防憾事,一點助益也沒有。

二是關於許多評論不斷提及,所謂應該於基層教育加強情感教育、同志教育乃至性教育一事。只是,當12年國教裡頭的性平議題都只能以「附錄」之形式存在,我們又如何能對性平教學落實於教育現場懷有奢求?

甚至,讓我們更悲觀地想像:在反對性平的力量更大爆發的將來,假若,真的使得性平教學無法可依,那麼,教育現場的性平實施狀況,確實可能會就此崩盤,從此沒有老師膽敢進行相關教學。當然,在社會教育範疇裡,還有諸多民間團體可以一起努力奮鬥,只是,如果沒有從小教起,我們何以期待在學歷主義至上的台灣社會,可以培養出懂得在熱戀時好好談情說愛、受挫時願意依循管道求助的各年齡層個體?

說回來,由「台大潑酸情殺案」所引發的檢討聲浪來看,我們認真往回檢視的話,可以發現校園內的情感教育其實並不闕如:從國小開始,於「健康與體育」科目中,早就有結構化的課程脈絡可循,切合學童身心發展樣態地提供他/她們學習的楷模與示例。然而,如果教科書裡面的這類話題並不隱晦,那麼,為什麼整體社會猶要集體承受教育效果不彰的多敗局面?

且讓我們以受到諸多教師肯認其編輯內容的康軒版「健康與體育」教科書為例,來試圖解讀一下,究竟,在台灣接受九年一貫基層教育長大的孩子,他/她是不是真能在現有的教學資源下,接收到合宜的情感教育薰陶,以利其長大之後,得以恰當而不踰矩地,發展出品質尚屬ok的親密關係(沒有此類需求的個體不在討論之列)?

大致上,康軒版「健康與體育」可依其課程架構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省視,包括「1-3年級」與「4-6年級」。1-3年級的部份,主要著重於自我成長、身體意象、家庭關係、身體清潔、身體自主權……等教學內容。進入4-6年級,議題深化,開始跟學童談起了身體差異、第二性徵、傳染疾病、性別角色互動……等,甚至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認與異性合宜相處、尊重異性,是成熟的表現」,抑或「引導學生面對有關性的抉擇時,前應先評估風險及後果,並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其中,六年級上學期「非常男女一繩牽」單元中,重點在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增加對異性的了解。課程從跳繩遊戲談起:「在學習跳繩的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有些同學表現得特別好?你有欣賞的異性『跳繩高手』嗎?你知道如何與異性相處嗎?其實,處在這個年紀的你,對異性產生好奇是正常的現象。互相瞭解是交朋友的第一步,不必急著告訴對方:『我喜歡你!』」

此單元看似四平八穩地說明與異性和諧相處的原則,不受性別限制,但背後其實隱含許多可議的性別不平等價值:一來,所謂「不必急著告訴對方:『我喜歡你!』」的道德勸說,潛台詞其實是:不要太早就陷入情感關係裡面喔,你/妳對對方的感覺不一定是對的,畢竟,你/妳們都還沒從朋友開始當起呢。如此的軟性呼求,可能會有個反效果是:忽略了身心發展早就熟成的孩子們的實際感受,進而造成壓抑。二來,異性戀中心價值觀的圖文敘述,拒斥了潛在的多元性別學童主體,極可能造成認同上的困窘或自我否定。以上這些,都不是具有性平意識的教學者所樂見的。

到了六年級下學期,「談『性』教室:兩性進行曲」單元則教導學生與異性交友時應有幾點良好態度:坦承相待、多方溝通,了解彼此的價值觀和優缺點、注意禮貌,不亂發脾氣、多尊重和體諒對方的想法及感受;並且強調「有了正確的態度,再加上循序漸進的交往,會讓兩性更美好。」甚至,最後教科書裡還列出兩性交往SOP供參:團體活動→團體約會→不固定對象約會→固定對象約會。

這樣的課程設計,初看覺得煞是溫馨,但若以現下學童的生命經驗來看,其實相當不堪檢驗。異性戀中心的預想就不說它了,光是四階段的交往順序,對於多用網路各式平台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互動的E世代而言,根本就落伍至極;並且,所謂「固定對象約會」對某些個體來說,亦非絕對至高的價值觀,其實可以用來開放討論,或許會更有意思。

綜上兩則分析,可以清楚看見:情感教育在國小現場並非沒有(雖然未從更低年段就開始討論),只是,深究內裡,其實輕易就能發現許多不切實際──包括性傾向的實際、學童生命經驗的實際等等。課程發想與內容設計本來就該越貼近使用者脈絡越好,既然已經看見了情感教育之必要,那麼,現有的教材就應該好好翻轉一番,不要再以那些古板且刻板的東西餵養孩子了。

防治情殺案件再度發生的努力,所救援的,不只是生命之珍貴,同時還關照了我們人心之脆弱,而那份脆弱,乃需要以情感教育的溫柔及溫暖來細細包覆。

[註]文中關於教科書內容的分析,概念發想挪用自屏東大學王儷靜教授,特此感謝。

【延伸閱讀】劉育豪談性平教育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63集:課堂上的性平教育 國小老師怎麼教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64集:從課堂到生活 台灣性平教育怎麼走?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