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媒體

誰的大氣電波

如果要寫一段「香港封咪史」,香港數碼廣播電台遭「封殺」這一段該不會是最後一頁,至少我們從絕密錄音中了解到另一位敢言主持李慧玲,也叫中聯辦「好反感」。所謂來日方長,天曉得明天會怎樣。然而,今次數碼台被「封殺」卻具有特殊意義。至少它的出生,原本是大氣電波的一點曙光,至少它讓部分「被消失」的主持復活(如黃毓民吳志森) ,如今卻成了遭拔出的最後一根芒刺。

8年以來,從商台到港台,遭「封咪」的主持一個接一個,以至當下封殺整個電台。問題是,這都沒引發出大型的反滅聲運動。為甚麼?我想,這是因為香港人發展不出「大氣電波屬公有」的意識。看看政府及其他人的託詞,甚麼此乃經營不善或股東之爭,都不過是將一個涉及大氣電波的公眾問題,簡化為一椿私人糾紛的「私事」罷了。因而,哪怕數碼電台無法如常運作,公共服務因而受影響,言論自由也受損害,政府都可以袖手旁觀。試想想,如果一天我們扭開電視箱竟漆黑一片,難道政府可以不作任何調停介入,而只當一宗私人糾紛嗎?

雖說我們的電視畫面沒有漆黑一片,但免費廣播電視台雙雙給謔稱為「CCTVB」和「神州台」(後者更是一個節目連播四次),卻是人所共知。可是,不少人只感覺事不關己。試想想,一個議員如在議會表演不濟,我們下次選舉可以用選票將之剔出議事廳,但佔用電波資源的媒體呢?這就說明,為何之前在FM頻道發生的封咪事件,沒有引發巨大反撲,因為人們壓根覺得,誰(不)可以當主持,這到底是由港台或商台自己決定。進一步,香港電波資源的分配更是極之不均(包括AM、FM和數碼廣播),除香港電台之外,只剩新城、商業電台、鳳凰優越,三家私人機構竟可佔據700萬人的全部頻道。怪不得,媒介研究的學者再三提醒,所謂言論自由,很多時只是媒體機構、精英或大享的專享權利,稍一不慎,人民的媒體權就會被代理掉。人民既無法傳播屬於公眾的聲音,縱有不滿,也不存在定期選舉,促使電台面對競爭和輪替。

今次運動的重點之一,是矛頭指向「政治滅聲」,它揭示出言論自由和政治領域乃是不可分割的範疇。長久以來,有句形容香港的老話,說:「香港沒有民主,但是有自由」,而所謂「自由」,首推「言論自由」。然而,沒有民主,我們真能安然行使「言論自由」嗎?2003年之前,勉強說來還可,但之後就是一連串的直接打壓。為甚麼?眾所周知,中央怪罪「一報一刊兩支咪」煽動出「50萬上街」(這完全簡化了實情),將之看成具有因果關係。從此,言論自由亮起紅燈,因它和政治領域掛了鈎。以此觀之,那句老話因而能夠重新詮釋,所謂「沒有民主,但有自由」其實悄悄潛藏著一個前提,就是:港人可以行使言論自由,但不可觸發群眾運動,不可促使人群真正挑戰現狀。因而,如果過去在沒有民主的情況下,也能享受高度的言論自由,事後看來,政權之所以默許,或許是因為,那種「自由」從未跟「群眾運動」真正結盟。因此,當民主運動和言論自由不再分割,且攜手並肩,那「沒有民主,但有自由」一說將會成為「歷史」,因為統治者不再容許。說到底,沒有民主,自由也是汲汲可危,而歷史上,他們原本就是一對,言論自由從來都是各種專制(如18世紀的宗教和政治迫害)的天敵。

文 . 陳 景 輝
原刊於明報世紀.筆分輕重 2012年11月3日 (六)
圖片提供:Ngan Piu

標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