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農業

中科三期過二階環評初審 居民仍盼農、工用水取平衡

文/公庫記者許詩愷

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發展區和后里農民爭水已逾十年,昨日(12/15)環保署舉行第三次專案初審,雖然在地組織和環保團隊前往參加,呼籲開發單位「具體回應,並確保農民用水及健康。」但最後環保署仍同意中科用水量下修為每日4.3萬立方米(CMD)並通過二階環評初審,全案送環評大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表示,根據《水利法》第18條第1項,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兩者的順序高於工業用水,而會議也決議,若廠區用水量超過自來水系統供應的2.5萬CMD,需要進一步調撥農業用水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待環保署審核,通過後才能調撥。

中科三期七星園區緊鄰大甲溪,在2005年展開計畫,2006年隨即「有條件通過環評」,但居民質疑程序不夠完備,恐對當地農業、生態造成影響,因此提出訴願和訴訟。接著2010年1月最高行政法院撤銷環評結論,成為台灣第一件遭最高行退回的開發案。

不過為兼顧工業發展,已有廠商進駐的中科三期在時任行政院長吳敦義的指示下開始「停工不停產」,2010年10月更重新通過環評審查。居民再提行政訴訟,直到2014年1月又退回二階環評,8月雙方達成和解,至今已是第三次闖關。

影響生計多年 在地農民盼得耕作用水

「你們沒水洗澡也會忍不住,那植物沒水怎麼活?」農民許金水直言,當地水源原本就不足,他不反對設置中科,但反對中科三期為工業調撥農水。農民陳欽全也提到,工業區附近的內埔圳需要3萬CMD,后里圳則是7萬CMD,為了配合中科三期的需求調水,他們只能以4到5天輪流灌溉一次的方式耕作,希望政府能重視農民生計。

環境法律人協會專員楊品妏表示,前兩次初審會議中要求中科管理局提出本案的用水平衡圖,分析當地水文和使用方式,卻遲遲未看到開發單位完成研究,她呼籲在相關資料備齊之前不應召開環評。農民王婉盈質疑,目前七星園區有友達、桑緹亞兩家設廠,112公頃中只剩8.8公頃土地未出租,桑緹亞甚至暫停營運,中科要求的用水量底限4.3萬CMD是否過高?

而原訂為光電專區的七星園區將擴大引進生科、綠能等產業,蔡雅瀅為此建議,中科三期甚至科技部管理的所有園區都要設置再生系統,回收工業用水、雨水以降低污染,並設下低耗水和低耗能限制。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律師郭鴻儀更說,過去政府急於開發,當在地民眾無法充分了解,並讓他們安心、放心的前提下,任何計畫都會「欲速則不達」,若開發單位隱匿甚至迴避爭議,將徒增人民的不信任感,政府必須強化在地溝通,充分考量對人權、健康的各項影響,才能降低開發成本。

各方建議下「有條件」通過初審

雖然初審讓中科三期有條件通過,但3小時會議中許多委員仍針對現況提出問題,例如成功大學環工系教授吳義林希望開發單位彙整施工、營運期間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源,並說明用水回收率。

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价巨則認為「水的來源應清楚說明」,中科三期需全面檢視當地水文、排水系統,向外界解釋各類用水的取得方式,至於「廢水提供誰使用?如何確認及監測」同樣要提供詳細報告,他更批評中科三期對自然災害的潛勢分析過於樂觀。

針對農民、環團、環評委員三方擔憂,中科回應,目前僅有佔園區1/3面積的友達廠正在營運,在尚未滿載的情況下,平均用水量為1.1萬CMD,假設未來所有土地都進行利用,且不限制產業別的話,恐高達6.3萬CMD,他們必須控管進駐的產業,才可能降到4.3萬CMD。

此外,中科也承諾將全區的光電產業用水回收率提升到至少85%,其餘產業需達70%以上,另污水處理作為清洗用途。最後環評小組認同此處理方式,並依經濟部水利署的意見,用水量從6.3萬CMD降為4.3萬CMD,若實際用水超過自來水供應上限2.5萬CMD,中科管理局必須完成環境影響報告書,全案則送入環評大會再行確認。

標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