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落實家內零體罰 政府該做什麼事? 國際座談記者會

文/張廖萬堅委員辦公室、范雲委員辦公室、王婉諭委員辦公室、人本教育基金會

台灣家長與國際趨勢一致,支持家內零體罰

人本教育基金會於2022/5/3完成的〈家長育兒教養需求問卷〉網路問卷中,對立法禁止體罰,有21.4%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成,有53.6%贊成,但需要有配套措施,共計有近8成家長(77.7%)贊成家內零體罰。顯見,在獲得友善育兒配套措施的支援與支持之下,台灣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願意選擇非暴力的教養方式,並進一步支持立法禁止暴力。

 

落實家內零體罰不僅是一種進步的呼籲,也是終止一切形式對兒少暴力的重要步驟。2017年CRC國家報告審查時,由專家提出的結論性意見之一,就是建議我國推動立法禁止家內體罰,而鄰近國家日本、韓國也分別在2020、2021年立法完成禁止家內體罰的立法。我國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於日前發表CRC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書提到,為降低台灣兒童虐待之問題,希望國內推動修法禁止家內體罰。可以看出,立法禁止體罰,是專家要求、國際趨勢、人權主張,更是台灣大部分家長想要共同推進的目標。

家長的支持需求與教養困境

如同奈及利亞的諺語:「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之力。」在現代社會,養大台灣的孩子,也需要國家完善親職支援系統、親子友善空間、育兒喘息服務、親職教育等各面向上的支持。

 

家長在落實家內零體罰上,最多人期待的配套措施,是「建置親職支援系統,協助父母強化親職能力」正好與下圖中家長目前承擔的育兒壓力相呼應。同時可以看出,在育兒壓力下,絕大部分家長仍然明顯有意願提升親職能力。

而育兒時間長,或工作育兒兩頭燒,也是家長主要的困境來源,國家應發展具體措施分擔家長的壓力,包括支援、托育、喘息等服務。此外,開放式填答中,有較多家長填寫「單親或偽單親」及「家有特殊兒童」這兩個處境,政府也有許多可能的支援方式,增加對單親家庭的支持;宣導、提倡男性育兒;除在幼教機構或校內提供的特教資源,也有需要思考向家庭提供特教資源,如提供家長照顧特殊兒童的相關知能,早療及相關輔具服務、增加輔助等。

 

缺乏專業、有效、可近用的親職教育

上圖的家長教養困境中,除時間、精力的情形外,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找不到(不知道)好的教養方式」,這與目前家庭所使用的教養方式也相呼應。

有近四成家長(39.2%)會以體罰作為管教手段,66.3%會責罵小孩,而有56.3%會處罰小孩,但即使仍有一定比例家長使用負向教養方式,但數據亦顯示高達96.5%家長使用講道理及溝通的方式管教孩子,顯現出,家長願意使用正向教養方式的態度,即使沒有能完全戒除負向教養方式。

可窺見家長在育兒實況與理想上的拉扯。『一邊打一邊講道理』其實不會是解決之道,反倒是對於負向教養的無能感、無力感,會讓父母心有陰影。

 

政府政策擬定及親職教育的內容,應該要看重家長願意使用正向教養的態度,而協助其去除負向教養的干擾,停止效果不彰且有害於家庭關係的暴力手段。但目前家庭教育中心並未良好執行親職教育的任務,有過半的家長完全沒聽過家庭教育中心,就算有聽過的家長中,大多數也不知道家庭教育中心提供的親職教育內容。兩種情形合計有97.4%。

 

家庭教育中心在親職教育的推動、普及狀況低落,影響所及,目前家長遇到教養問題時,優先徵詢的對象,會以親友、網路育兒社群為最大宗,如果尋求對象本身對於專業教養方式不熟悉,或是缺乏兒童權利意識,很有可能會使得家長在教養過程中遭受更大的挫折,甚至因此有機會被鼓勵使用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會尋求教養協助的對象中,學校老師也是主要的對象之一,學校老師的教養知能、兒童權利理解,需要有提升與發展,這對於親職教育,也可以預期帶來助益。

 

我們深知立法過程中,真正關鍵重要的,是相關配套措施,理念及教養方法的推動,以及政府提供友善育兒的資源與環境。而從〈家長育兒教養需求問卷〉的調查結果,也再次證明,政府對育兒的全面支持,對於推動家內零體罰有極高的助益。

父母需要支援系統,而國家政府有責任提供。所以我們想,在討論法條如何立定之前,先來討論相關配套要如何準備,因為這是現在就可以開始的工程。我們需要讓家長知曉,終止體罰並不是國家要剝奪父母管教的方式,而是全面支持家長使用更有效,不傷害自己、孩子、家庭的教養方式。再進一步促進修法之完成。

我們對於建立完善的親職支持系統,有以下的呼籲:

  1. 提供專業、有效的親職教育:親職教育需要普及,應利用政策盡可能從產前就開始為準父母提供親職教育。對於低收入或脆弱處境家庭,也應考慮利用獎補助的方式支持脆弱家庭接受親職教育。且應確保教育內容進步、有效。親職教育的效果,奠基於確保講師需要有足夠的兒童權利知能,並且能夠提供家長有效的方法,這需要親職教育機構對於課程及講師的掌握。親職教育機構也應當在課後持續提供家長諮詢、協助。

  2. 增加親子友善空間:目前仍有71%的家長表示需要增加親子友善空間,顯示目前已有的台鐵及捷運親子車廂等政策,仍遠遠不足。除了增加更多友善親子的公共空間,減低家長的育兒壓力。真正的根本問題是友善兒童的空間並不該被視為一個「將親子隔離於社會之外的場域」,為此,應透過更多宣導及措施安排,讓人們普遍更友善對待親子,無論他們是否在專用空間之中。

  3. 建立良好的托育系統:從問卷調查中,發現有一定比例的家長選擇自己照顧小孩,是因為不信任現在的托育環境,包含對師資與硬體空間、擔心孩子遭受不當對待等憂慮。政府應以更完善的師培訓練、公正的不適任制度、務實有效的督導系統,讓家長對托育場域的人員、軟硬體空間能重拾信心。

  4. 提供育兒喘息服務:目前的臨時托育等育兒喘息服務相當稀少,難以取得。人們多數倚賴親友協助,但若沒有鄰近的親友,往往必須硬撐到底。政府宜提供或協助媒合具一定品質的臨時托育服務。對單親、低收入戶等脆弱處境家庭,也應當考量提供一定的公費臨時托育服務。

上述項目的執行,也需注意:

  1. 易近用:
    家長無法參加親職教育的原因中,地點不方便(55.7%)、小孩沒人照顧(53.8%)、工作太忙無法請假(48.1%)、費用太貴(41.6%),是主要無法參與親職教育的原因。所以在親職支援系統的建構上,需整合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資源,並與民間組織共同建置優良且社區化的親職支援系統。同時也需要開課時間多元,並考量提供參與課程過程中的暫時托育。

  2. 以兒童權利為中心,積極排除家長的阻礙:
    家長在教養困境、支援需求、教養方式等項目,都傳達出增進親職能力的需求。但親職教育的課程如果依然偏重控制、調整行為的技術,那就無法真正協助家長擺脫挫折與無力感。政府在提供親職教育時,是要協助家長發展能力,理解兒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兒童發展階段不同的需求,以及提供真正能夠協助孩子發展能力的教養、相處模式。
    更進一步,與兒童接觸的人員如教師、幼教師、教保員、小兒科醫師、公共場所的職員,以至於社會大眾,都應當全面增進對於兒童的理解與相處方式,讓孩子對社會有安全感,同時也建立父母「育兒受到社會廣泛支持」的信心,進而有更多機會與空間,逐步發展親職能力。

落實家內零體罰不只是對兒童的保障,他同時是一個重要的機會,讓台灣家庭與社會,擺脫暴力循環的限制,進一步成為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孩子、照顧彼此的社會。

標籤: , , ,